近取诸身,方能致远(下)

2024-02-25  本文已影响0人  乐德乐

(在上文中,孟子说:“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思诚”即《中庸》所言“诚之”,也就是说它是在行动层面的,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违背诚。

孟子最后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用孔子的话说,天下道二,惟仁与不仁。

“动”的内涵是什么,我们不妨参照《中庸》第22章,原文是:“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可见,“动”是成圣的动态过程,即尽性,尽天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然后赞天地之化育,最后与天地同参。否则,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

总之,远由近始,自易无难。

我们看看周文王是如何做到的。

孟子说,伯夷为了为了躲避纣王的暴政,迁居到渤海之滨,后来他听说周文王发展壮大起来了,心思又活了,他说:“何不回去中原!因为我听说西伯姬昌能够善待老者。”姜尚为了躲避商纣的暴政,隐居在东海之滨,他听说周文王兴起了,也被激发出来,他说:“何不回去中原!因为我听说西伯姬昌能够善待老者。”

伯夷和姜尚这两位老者,是闻名天下的德高望重的长者,他们都归附了文王,等于全天下的父亲都归附了他。如果全天下的父亲都归附了文王,那么他们的儿子还会去其他地方吗?

如果当今的诸侯能够推行文王的仁政,七年之内,一定可以成为全天下的君王。

这是以周文王的至诚待民的案例,来呼应前两章的立论,凡事从自己做起,由近及远,必能德播四海。

周文王并没有跑到遥远的北海之滨、东海之滨去说服伯夷和姜太公,更没有发兵四处征伐,但归附他的方国和百姓却越来越多,周文王关注的只是一心做好自己,从自己做起,修身立德,以仁政治国,天下归仁,于是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

时值天下大乱,诸侯无道,百姓深受战乱之祸,饱经盘剥之苦,仁政就像久旱之甘霖,百姓依据盼望很久了,因此,这个时候,如果哪个诸侯国的君主能够效法先王,推行仁政,就一定能够造福万民,从而平定天下。

【《孟子》简读之离娄篇005】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