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常见问题的班主任策略
联合作者:Sunkey,从事教育工作近20年,长期担任初级、高级中学班主任。
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心理与生理变化明显,对于外界刺激的反映也会十分敏感和强烈,由此引发一些问题,对于班主任而言,其职责不仅是学科的管理与统筹,更重要的是对于学生心理与实际问题的关注与及时介入,采取科学合理的策略,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其能够与自己的青春平和相处,健康快乐的学习和成长,也为自己留下一段美好的追忆。以下结合常见的几个问题,对于班主任的救赎策略进行探讨。
一、关于早恋问题的处理策略。
首先要厘清思路。早恋的涉事方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在此类事件中,班主任要从自身的职责范围、与学生家长的互动原则,以及社会道德范畴三方面进行考虑,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有明确了涉事各方及各自的权利与立场,包括学生家人、学生本人和校方,班主任才能在处理这类事件过程中到位、不越位。如果处理不到位,班主任履职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如果处理越位,则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其次,分析成因。包括内因与外因。内因,作为在校的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与心理发育,对异性充满好感与好奇,作为早恋事件的当事人,班主任应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是职责所在,也是原则问题。外因之一:社会,早恋是较普遍的一种社会现象,社会大环境影响不容忽视,但这一因素,对于职权集中在学校的班主任而言,从其职责出发,可以直接作为的事情很少。外因之二:家庭,涉事双方家长的态度是重要的外在动力,也是外因中的核心。如果在学生教育问题上,班主任能够与家长达到一致,是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与引导的先决条件。相对于社会因子而言,这是班主任可以进行有效干预和沟通的部分。
第三,寻求突破,及时沟通。第一步,早恋双方学生所在班(如果学生分属两个班级)的班主任之间先行沟通,在处理问题的策略和态度等方面达到一致。作为一个学校的恋爱双方学生的班主任,责无旁贷。第二步,班主任达成共识基础上,分别与各自学生家庭沟通。与家长进行沟通,为达到良好的沟通效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求同存异的原则,找准校方与家庭的共同点入手。双方家长的态度,很大程度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对于其中涉及社会范畴的因素,班主任不宜与家长过分纠结,而要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即如果想要孩子将来能够拥有幸福的生活,良好的受教育程度与未来的社会生存能力有很大的关联度。所以,为了孩子的幸福,当前最重要的是家长积极配合校方,即不要采取过激行为也不要无所作为,使孩子把心放在学习上,正确处理感情问题。第三步,在与家长达成共识基础上,班主任可以与涉事双方学生一起,并在家长的陪伴下,进行沟通。家长对双方孩子的态度,属于家长社会价值观范畴的,班主任可以提出建议;但作为在校生,学习是第一位的(这在第二步已与家长达到共识),这是班主任要强调的,即学生完成好当前的学业,是对自己未来幸福的保证。
二、对于刻意违反校规问题的处理策略。
首先,抱着尊重与接纳的态度,追寻问题的心里成因。青春期心理变化的主要表现:智力逐步发展到高峰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成人感强烈;渴望独立人格, 情绪和情感丰富而强烈,但不稳定,有两极性。在探索过程中,青少年对自我更加关注,迫切希望摆脱对成年人的依附,以成人自居,尤其是自认为已经成人,希望自立自强,成为一个有独立见解、能决定自己命运的人,表现出反抗权威,不愿意遵循传统,总想标新立异。强烈要求自作主张,竭力摆脱成人的管束,自主地处理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在思想言行的各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独立性,表现出心理“断乳”愿望,表现为任性固执;有时也认为学校制度不合理,不合适,制度应该由学生自己制定,以得到更多的自由,因此抗拒家长、学校和教师的约束,在行为上行为偏激、爱走极端、易激惹。
其次,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挖掘问题的根源。学生渴望成长与被认同感,当没有正确引导和合理、合适的场合与机会时,青春期的躁动会使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做出不合常理甚至违规违纪的事情,其是非观未完全建立,因此其行为的动力源更多的来自于青春期躁动,通过打破规矩、破坏纪律来显示自己的存在感和独立感。
第三,提供心理成长的正向资源,以肯定促成长。针对这样的孩子应以积极的眼光看待该生,人无完人不要总看该生做错的那一面,要更深入地研究学生,与之建立心理上的沟通,观察其在哪个领域表现出了聪明、优秀的一面,及时表扬与肯定。具体如该生在某一学科成绩突出、或在班级组织管理方面有其独到的想法和能力,作为班主任不妨大胆启用与任命,让学生有机会施展个性与才华,使该生在正确的道路上找到自我认同与成就感,在班级建设管理中学会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发展,充分体会到为集体做贡献的快乐,同时调动他/她周围同学参与班级建设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对于文理分科阶段学生问题的具体策略。
文理分科过程,实际上是学生自我重新定位的重要契机,对每个学生个体的心理具有一定的冲击,新的集体对于个体归属感具有挑战,自我评价也会相应有所变化。作为班主任,可以采取以下具体方式进行及时干预:
一是指导建立“班委—科代表—小组长—个人”的层层负责的学习常规。发挥学生干部积极性,引导鼓励教方法。通过调查、自荐、竞选等民主方式,确定班委,明确各级大、小干部的职责范围,引导他们去做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创造者、参与者。班主任对个别难度较大而复杂的工作加以具体指点。这样,干部任务明确,职责分明,做到班内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树立班级主人的责任感和集体意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学习作为班级的核心活动,即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同时也是班级的荣誉所在,激活学生内生学习动力。
二是设置“学生成长记录袋”,建立自我评价量表。素质教育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作为发展主体,学生自然也应当成为素质发展的重要评价客体。具体地,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日常管理相结合,细心指导学生为《成长记录袋》搜集各类活动证明、参赛作品、获奖证书、成长记录的典型材料;同时,进行自我评价,总结经验与教训,修正阶段性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合理调整学习计划和实施方法。学生自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内视过程,自我对话,自身反思,触及灵魂的自省激活自我认识的内生机制,使学生学着并最终学会自觉用马列主义哲学观和方法论,全面、客观分析自己,一分为二评价自己,在加深自我认知的过程中,对个人的学习状况有更清晰的认识,能够主动采取更科学的行动措施。通过评价,挖掘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潜能,改变盲目的被动学习心态,树立自我认知客观、目标明确的主动学习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