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schichte~简友广场恍然大悟集

05 | 荀子:为什么说两千年来,皆荀学也?

2019-07-10  本文已影响1人  思远_ea0e

说到先秦的儒家,我们一般都是孔孟并举。但是,先秦儒家还有一个人,跟他们俩一样重要,这个人就是荀子。

荀子的影响不在孟子之下,甚至有些观点还认为,荀子的影响超过了孟子!晚清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谭嗣同尖锐地指出:两千年来,皆荀学也!他的意思是说,秦始皇之后的中国政治,都是荀子的学说当道。你想,秦始皇最欣赏的两位法家人物,韩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嫡传弟子,我下一讲要介绍的汉代大儒董仲舒,继承的也是荀子。荀子的这些学生和传人,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和社会的基本格局。这么看的话,谭嗣同的话也不算太夸张。

既然荀子影响这么大,为什么在儒学系统里,一般人总是讲孔孟,很少有人提到荀子呢?

简单地说,因为荀子的儒学已经不纯粹了,他是驳杂的儒家。

稷下学宫

荀子的驳杂,跟他的身份有很大关系。

荀子是赵国人,学问非常渊博。荀子五十岁的时候来到了齐国。当年的齐国和秦国,是战国七雄当中最强大的两个国家,都有统一天下的实力和雄心。齐国的气质跟秦国很不一样。复旦大学的周振鹤教授写过一篇很有趣的文章,叫《假如齐国统一了天下》。他说,齐国地处沿海的胶东半岛,和在陕西黄土地的秦国完全不一样。齐国有三个特点:第一,政治上不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而是地方分权的五都制,有五个分散的政治、军事中心;第二,经济上不是农耕为本,而是重视工商业;第三,文化上不崇尚法家的大一统,而是多元的思想争鸣。从某种意义上说,荀子的思想,就是在齐国这种多元、开放的氛围中孕育出来的。

荀子来到齐国之后就在齐国的稷下学宫当祭酒,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相当于今天北大、清华的校长。齐国的国君相信,国家的竞争最核心的是人才的争夺,天下最聪明的头脑都聚集到我这儿来,就能成就霸业。所以从齐桓公开始,就创办了稷下学宫。它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家主办、由各路私学入住、自由讲学的高等学府。在它的全盛时期,先秦几乎所有重要的学派,比如儒家、道家、法家、名家、兵家、农家、阴阳家通通在这里设下擂台,有一席之地。

在这样一所学校当校长,当然就不能只崇尚一家思想,得兼容并包。这么看的话,荀子像谁?我觉得,很像民国时期的蔡元培。荀子的思想,影响了其他各家的思想,同时,各种思想也反过来影响了他。所以,荀子虽然是儒家的门徒,但是他的思想其实海纳百川,融合了先秦各家的思想。

齐之以礼

驳杂归驳杂,荀子思想的主体依然是儒家的。跟孟子一样,他也继承了孔子的传统,只是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我说了,孟子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仁,荀子继承的是孔子的礼。荀子和孟子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他们对人性的理解是相反的。

孟子相信人性是善的,荀子却认为人性是恶的。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的意思不是说天下的人都是坏人,而是说,人生来就有各种欲望。而善呢,是后天培养起来的,“伪”在这里不是虚伪,而是人为的意思。

孟子代表了儒家理想主义的一面;荀子呢,代表了儒家现实主义的一面。荀子性格审慎,目光老辣,更多看到的是人性中的幽暗。人和动物一样,贪图私利,有各种本能的欲望。

怎么办?荀子就把希望寄托在礼上。

你想想,孟子是通过仁来实现礼,通过道德心灵秩序来实现社会政治秩序。荀子的思路呢,和孟子正好相反。他认为道德心灵秩序得靠社会政治秩序的约束,有了礼,才有仁。孔子希望恢复周礼,荀子继承的,正是孔子没有实现的宏愿。

礼为什么能够实现仁呢?

这是因为人性中除了恶的一面,还有“智”的一面。孟子一口咬定道德起源于善,但荀子摇摇头:不对,道德是起源于理性。人生来有七情六欲,但是人还有一种能力,是动物没有,人所独有的,就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理性。所以,个人的欲望不可避免,但是必须受到限制。这个限制就是礼。礼的功能,就是规范和限制人的欲望。

《论语》中有句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道德去引导百姓,以礼制去约束他们。你看,孟子与和荀子各自发挥了孔子思想中仁与礼的不同侧面。孟子推崇的是德治,荀子强调的是礼治。德治着重治心,礼治着眼治身。其实呢,儒家是治心与治身并重,内心与身体都在道德伦理的规训之中。只是孟子喜欢循循善诱,让你自己开窍,自觉成为一个守德的君子。荀子呢,则立下一套规矩,告诉你应该如何如何,最终成为君子。

礼的三大功能

回到开头的时候我提到的谭嗣同的话:两千年来,皆荀学也!谭嗣同这句话,其实是在批评荀子。他为什么要批评荀子呢?

谭嗣同批评的其实是从荀子的后学董仲舒那里发展出来的礼教。儒家的礼教,在一百年前的五四知识分子那里,受到了激烈的批判。我们都知道,礼教束缚人的个性,是牢笼。但是,这是否意味着礼也是多余的呢?

今天的研究者,已经开始更理性地看待这个问题。相信你也会同意这样的看法,就算在现代社会,礼也有它的价值。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除了用法律规范人际关系之外,还要靠一套文明的规则。在我看来,这个规则,就是礼。

那么,作为文明社会规则的礼,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简单地说,有三个不同的含义:第一是社会礼仪,第二是行为准则,第三是君子气质。

先说社会礼仪。你可能会想,礼仪不就是形式吗?形式太虚,玩点实实在在的不好吗?但儒家不这么看。儒家认为,礼仪不只是形式,它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比如祭祀,表达的是一种共同的情感。一个家庭,一个群体,甚至民族和国家,如果要有凝聚力,最要紧的是要有共同的情感。共同的情感一定需要有一套固定的仪式来表达。为什么后代要祭祀祖宗?为什么两国足球比赛,开赛之前要升国旗、唱国歌?都是要通过礼仪强调集体的认同嘛。你我之间不是仅仅只有利益的关系,更重要的是分享着共同的祖先、共同的历史和共同的文化。你与我,还有更多同样的分享者,形成了有共同情感的“我们”。

再来说行为准则。规矩总是束缚人的,但却会让你表现适度,既有一定的自由,又不至于过分。儒家说,恭顺、谨慎、勇敢、直爽虽然都是美德,假如没有礼的规范,都会变味,成为缺点。恭顺而不知礼,就只是白白劳累;谨慎而不知礼,那只是懦弱;勇敢而不知礼,就变成了鲁莽;直爽而不知礼,一定会得罪人。所以,美德与缺点,并不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过分与不足一样,都害死人。好的美德,都是有尺度的,不走极端,讲究分寸感。这个尺度和分寸,就是儒家的礼,是一套行为准则。

最后,礼还是一种君子气质,就是彬彬有礼。当你熟悉了文化的礼仪、行为规则,烂熟于胸,外在的形式就内化为你不自觉的气质,礼仪人格化了。你举手投足、言语谈吐之间,都会流露出一种有教养的仪态。

小结

孔子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框架,荀子和孟子沿着这个框架,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路。孟子是理想主义的,荀子是现实主义的。他们的区别,源自对人性的理解截然相反。

礼是什么?它可能是禁锢个性发展的牢笼,但是它同时也是让古代社会能够健康运转的文明法则。荀子的礼治,到董仲舒那里发展成了纲常礼教。

思考题

礼的含义之一是社会礼仪,让人产生集体认同。你所在的公司或者单位,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呢?

划重点

1.“性本恶”不是说天下的人都是坏人,而是说,人生来就有各种欲望。

2.礼和法一样,都是规范人际关系之外的规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