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2016-06-25  本文已影响17人  ningm

首先是对外国人对音乐的着迷而感到吃惊。不论是上层人士对1900自我发挥时的兴奋,还是底层观众的喝彩,都让生活在音乐只是上层阶层的人欣赏的国家的我们来说,是很好奇的。我们好奇音乐竟如此强大,超越阶层,超越国家,超越种族。他们对音乐自由的渴望,也是他们对生活自由期望的反映。不知道这部电影是否反映了外国人对音乐真实的态度。我只知道,在我们国家,还没有一种艺术形式是可以有这么广泛的受众,没有哪种是完全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的。戏曲也许可以与西方的钢琴相媲美,既让上层人士喜欢,也深得底层老百姓喜爱。但与西方相比,我们的戏曲缺少传承性,现在的年轻人很少也很难对戏曲产生兴趣。

最打动我的是1900后来向麦克斯解释自己当时为什么又拒绝上岸时,这似乎也是这部电影的灵魂所在。1900说话时就像个孩子搬无辜:外面的世界有那么多街道,就像有无数个琴键,我不知道如何选择了。在海上的时候,一次就面对2000多个人,琴键是有限的,而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所以我能做好。可是上岸后,什么都是无边的,我会很痛苦的去选择。

他所说的外面的世界不正是我们所生活的俗世吗?世界给了我们太多的选择,反而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舍不得断舍离许多美好的事物,我们也因此被世界的缤纷所扰乱。我们似乎很难像1900那样沉浸在他的音乐世界里。他有天赋,在并不复杂的世界作出了自己的选择。

另一方面,他的选择似乎让选择越多,人生就越充满了更多性的“常识”受到了质疑。他从难以下手的大世界里预知到了自己的无所适从,也能预测到自己会大红大紫。但这与他所向往的在有限的人身上,弹奏出他们的心声相比,都是可以舍弃的。大多数人平凡,正是因为没有舍弃的魄力。

1900在海上的每次弹奏都是来源于船上的乘客,他能看透每个人想的是什么,进而用钢琴演奏出他们的心情,这正是1900的天才之处。

整部电影的冲突在于1900极高的钢琴表演天赋与他始终不愿意上岸把他的音乐传播的更广。船上乘客对他音乐的喜爱,与爵士乐创始人比赛获得大胜,对一个姑娘的好感,在思考了好久之后决定上岸,这一切都是在为世俗的看法:上岸,给更多人弹,变得大红大紫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而末尾主人公对于他不上岸的理由的阐释,让众人更佩服天才的伟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