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慢是一种遗憾,还是一份礼物?
“通往地狱的道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就。”这句话用在读书上,也可如熨过般妥贴。在如今这个秒针追着分针,分针恨不得骑着时针的年头。任何有点紧迫感和上进心的人,就算没见过凌晨四点钟的手机时钟,也肯定知道学习有多重要。
无论你是听大咖上课,还是参加学习社群,或者只是买本关于学习的书自己琢磨。你都会发现一点,就是每个人都在强调一件事——输入,而其中最主要形式就是阅读,多读多读再多读。
但并不是人人就从小喜欢阅读的,或者别说喜欢了,很多人甚至视读书为一种痛苦。可能从大学毕业开始,人们就放下了书本,最多偶尔翻翻几本畅销小说。但他们也知道,也意识到了读书的重要,也在尝试改变。但事实不受意识左右,问题不会因为你大喊几声我能行就烟消云散。就比如“读书太慢”这件事,就让很多人头疼不已。
读书太慢是坏事么?很可能是的,毕竟逝者如斯,如今这个信息时代,一年的变化抵得上过去十年的发展。而你要想跟上队伍,不想做个局外人,那再慢慢悠悠,一本书每天看上几页,显然不合时宜。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红皇后所说:“如果你想保持原地不动,你就得跑得很快,如果你想要突破现况,那就要比以前快上一倍。”更何况读书这件事,往往需要日积月累才能出现明显效果,如果你还只是没事翻翻就以为自己看书了,那可能还不如多睡一会来的受益更高。
但如果不是你自己想慢,或者故意偷懒。你确实想读快一点,却力有未逮,强行快读又只是让铅字在自己眼前排队踢正步。
那怎么办?那是不是就没救了?反正读那么慢就干脆做点别的事好了儿?
你当然知道答案。
但你可能并没意识到一点:读得慢可能不是一件坏事。
相反,你或许还该庆幸自己读得慢了一点。
一、你只是以为自己读得慢
抑郁症这种心理疾病,这两天曝光率越来越高,很多人开始了解抑郁不是简单的“想不开”。但知道“阅读障碍”的人,却少之又少。
简单来说,有阅读障碍的人,需要花很长时间来阅读,还可能搞错字词的排列顺序,比如把“大象看着象大”。这并不是说他们智力上有缺陷,或者是自身不努力,反而有很多名人也罹患阅读障碍,像是思科CEO约翰·钱伯斯与英国巨富理查德·布兰森。
激发一个人的恐惧,最容易的方式莫过于让他去做他自以为无法完成的事,比如让结巴上台演讲。你可能觉得自己读得很慢,看一章节要花上一两个小时。但那些有阅读障碍的人,不仅读得慢,还很容易忘记某个词的意思。他们读一个章节可能需要一整天,其中还要花上一半时间来翻字典。
但我们普通人读得慢,并不是因为脑功能上有缺陷,多半只是两个原因:
1.不熟练
你首先要知道,你并不孤独。
读书不是烙在基因里的天赋,是一项需要长期训练与学习才能获得的技能。就像传奇高尔夫球手泰格·伍兹一样,他知道自己要打高尔夫球后,就开始练习,因为经常练习,他就打得越来越好。如此良性循环,终成就一代大师。
市面上有大量的阅读方法可以借鉴参考,只要别像伍迪·艾伦调侃的那样,是那种“可以让你20分钟内读完《战争与和平》,但只知道它是说俄国。”的所谓速读课就行。
甚至你只需要做到,能把一本看上去很难的书读完,最好读上个两三遍,就已经值回本钱了。
2.放弃了
的确,认识到自己读书慢,对于想进步的你我来说,不是一件好受的事。不管你是有意识的训练自己阅读,还只是一门心思硬读下去,都会经历大大小小的障碍。很多人都因为没有意识到学习曲线的存在,最终选择了半途而废。
很多人忍受不了走下坡路的挫折感任何一门值得学习的技能,如果画成曲线图,都绝不是一条稳步上升的直线,而会如山岭般纵横曲折。你开始读些好读的畅销书,会觉得读书这件事可能并不困难。但你不可能永远只读些入门书籍,如果想有所进展,总得啃下那些大部头。这时,原本缓步向上的台阶却在你眼前变为绝壁,甚至还会落入断崖之下。这时你会怎么办?止步不前,留在舒适区里,恐怕是个更容易的选择。
但其实你明白,如果没有这座山横着,那背后的风景恐怕也不值得你去追寻。你不仅要清楚认识到这个过程并不平坦,同时也要养成读书的习惯。无论是每天腾出雷打不动的固定时间,还是用APP或者表格来辅助也好,用习惯驱动你的身体,比靠压榨有限的意志力要靠谱百倍。
二、读得慢也许是一份馈赠
弱点,劣势,缺憾,这些词语只要看到就会引起心理上的不适。而传统观点一直在给我们灌输,让我们认为劣势是唯恐避之不及的东西,它是沙滩上的碎玻璃,是你鞋子里的小石子,只会让你感到难堪和痛苦。但有些时候,这个观点并不成立,有些困难值得经历。
耶鲁大学有位教授曾经对美国9所高校的学生进行过一种称为“认知反射”的测试。这种测试中包含一些看似简单,但实则复杂的问题,需要测试者有很强的理解和逻辑判断能力。这些学校中还包括声名赫赫的麻省理工学院。但测试的结果却不能令人满意,麻省理工的正确率也就七成不到,而有的学校甚至不足两成。但另有几位心理学家对这个测试做了点小手脚,他们故意用一种很难看清的字体打印测试题。结果学生的成绩却大幅提升了。
为什么?因为这些字体太难认清,所以学生们发现自己得认真读题了。
这时,读得慢反而转化为了一种优势。如果你无法快速流畅地读完书本的某一章节,但那么强迫自己匆匆略读,也就等于自动放弃了理解过程,就算再读上两三遍,能留在大脑皮层里的多半也只有几个零散的知识点。你甚至很难想起作者对于一个重要概念的诠释,更别提他是如何论证他的观点,如何搭建一个有力的逻辑结构,更别提使用批判性的思维方法来与作者对话。
连理解都做不到,又如何酝酿自己的观点?
但如果你没有因为读得慢而放弃,反而沉下心来,逐字逐句接受它。那这个“读起来好费劲”的问题,反而可能是你的机会。读的慢会倒逼你花上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去思考,去想那些深层次的东西。你要挖得更深,调用那些懒惰的脑细胞,只要你克服了沮丧与失落这些障碍,你会因为想得更加深入而获益。
鲍吉·班杰明,19岁就从美国密西根大学毕业,在四千名毕业生中名列第一,是耶鲁大学法学院最年轻的学生,但这位常青藤名校的高材生,其阅读水平只有小学生程度。他曾半开玩笑的说:“我考虑了很久才选择念耶鲁,因为我只记得住4个字母的字,而YALE(耶鲁)只有4个字母。”有记者曾指着一首小诗要他念,班杰明结结巴巴念着,事实上即使他念完,他也完全掌握不住内容重点及词句中所要传达的讯息。但他并没有放弃,他花上别人三四倍的功夫,苦心钻研,最终考入了需要大量阅读的法学专业。
当然,你也可以说这些人天生就是成功人士,他们命中注定要获得成就,所以没有任何东西拦得住他们,不论是阅读障碍,还是肢体的残疾,还是天灾人祸。但其实还有另一种可能,他们能走上这条路,也许有部分要归功于困扰他们的缺陷,正是因为他们要反复和缺陷作斗争,他们才能习得一些常人所难以获得的东西。
三、珍惜你的“慢读时光”
当你看到这张图的时候,猜一猜小女孩是左臂受伤还是右臂?其实小女孩的左臂完好无损,她的右臂才是需要康复训练的。但为何却要反其道而行之?
人的大脑其实有很强的自我修复能力,但前提是,你得控制它。如果不把小女孩的左臂固定起来,那么大脑就会优先使用完好的左臂去拿东西。但现在左臂没法动,所以大脑就不得不另辟蹊径,它必须去修复原本受损的部分,或者另选大脑里的一块重新开发。这样一来,小女孩的右手也就很快能得以恢复。
读得慢是一种值得经历的困难,它与所谓“天生就擅长,所以越练越强”有着相反的逻辑。因为你别无选择,只要你没有半途而废,那这种缺陷就能倒逼出你的学习潜力。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逆转》中曾写到:“大部分人的学习都是资本学习,而还有一种与之相对的,困难的学习方式,叫做补偿学习。”
“资本学习”顾名思义,就是你找到天生所具优势,对症下药。比如你嗓音优美,那你走上音乐之路就会轻松许多。这种学习方式相对容易且显而易见,但适用面并不大。大部分的才能就像海平面下的冰山,如果你不深入水中,就无法一窥其形貌,更别说深入开发。
但“补偿学习”就不太一样,它需要我们正视自身的局限。那些真正可以提升我们心智能力,在某一方面给我们很大提升的书,终究不会那么好读。甚至可以说书籍的含金量和好读程度是成反比。只有克服读书慢的沮丧感,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理解书中内容,而不是讲究阅读速度上,我们才能真正吸收消化。但如果你中途放弃,或者学了些不知所谓的快速阅读方法,那你恐怕很难从阅读中获得多少帮助。
因为那些必须学,难学的东西一定比那些轻易就能学到的东西更有威力。因为那些逐字逐句,专注理解获得的知识,一定比那些走马观花瞥见的碎片讯息更有价值。
美国高盛集团总裁加里·科恩曾从没有想过他能获得今天的成就。他的母亲曾说她这一生最快乐的日子就是看到他高中毕业。但科恩却在辞掉了销售窗框的工作后,来到了华尔街,想找一份工作。他在商品交易所门口守株待兔,遇上了一家大经纪公司的员工,他们同坐一辆的士。科恩努力说服了那人,说自己可以负责期权项目。但科恩完全不懂什么是期权。他只得去读麦克米伦的《期权投资策略》。但读书对于科恩来说很痛苦,他坦言自己看22页书需要花上六个小时。他只得把自己埋首于书里,一字一句去看,不停地复述句子,直到搞懂他的意思。但如此依赖,等到科恩要工作的时候,他已经做好了准备。科恩不怕失败,因为他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
你又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现在你可能已经意识到了,读书慢本身并不是问题,如果你能理解这种局限背后蕴藏的可能,而不因此退缩,它便能从肉中之刺,化为手中之杖,成为你我学习之路上无法替代的助力。
《哥多林后书》中有一句话,很适合作为本文的收尾。
“因为基督,我在弱点、羞辱、艰苦、迫害和困境中感到快乐。因为当我懦弱的时候,就是我强大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