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56:《论语》学习第56天
孔子见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结果子路就很不开心啦,因为南子的名声特别的不好。但是孔子对他说,我们做事不能听信于别人的谣言。别人怎么说我们听着就好,但是不是每一件事情都能当真的,我们要用自己的眼光去评判,去看了之后才能确认是否如别人所说的那样,否则这样的妄下决定,对别人是很不公平的。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也经常受到别人的误导。有的人告诉我们,某某人的脾气不好,满口谎言,然后心地也不好,怎样怎样的。所以呢,我们就也会根据别人的评判,然后有意的疏远这些人。其实你真正跟这些人交往之后,你会发现他并非如旁人说的那么的不堪。所以从这些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很多事我们都不能去完全听信于别人说的话,而要自己亲眼见过,亲身经历过之后,才会知道事情是怎么样的。如此再做的决定会比较客观一点。
所以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中庸之道。这四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真的太难了。
首先从我们的言语上来说,如果我们与别人聊天,要说到以中庸的方法来说事情,我们就很难做到。在我们的社会当中总会对人有有所评判,总会对人有所赞叹,所以不会对着所有的人都持一样的态度:就是好的还行,坏的还不差。这样说话我觉得有失我们自己的个人的本分,而且我们也不可能把事情评判的那么的客观。所以首先从言语上我们就很难做得中庸。
其次在做事的时候我们也很难做到中庸之道。如果是自己的亲人让我们去做的时候,虽然它有很大的难度,但是我们一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做到,实在做不到才说无能为力。但如果是朋友让我们去做的时候,我们就会考察我们跟这个朋友之间的关系如何,从而量力而行。同样如果是普通的朋友或陌生人叫我们去完成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可能想都不会去想,直接拒绝。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方面,我们都很难去行中庸之道,只是尽力而为而已。
孔子在这篇的最后又一次谈到了仁的境界:那就是你想成功就先帮助其他的人成功,如果你想得到什么东西先帮别人得到,无论你想做什么事情,先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着想之后,再想自己,这样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比如说我们在带一个团队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应该让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那么你自然也会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凡是一切为对方的利益着想的时候,我们就是向“仁”的境界靠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