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贤智慧

世事无常皆为空,要想明白读《心经》!

2019-06-23  本文已影响148人  哲学诗画

佛教的经典著作之一《心经》,是对人类经验世界认知局限的一种反思,《心经》认为人在“五蕴”中形成的经验不可能看透事物的本质和真相,所以我们要认识“性空”,明白人生的虚幻本质。总得来说,《心经》的核心就是一种空宗佛学。

空宗佛学将经验世界和从经验世界中得来的认知结果都视为空,在这种观点下,根据经验而进行认知与推测,就会陷入佛学中所说的“法执"的错误中,这种错误会蒙蔽人原有的真如本性,不能明了宇宙人生的智慧,在不智慧的条件下而思考出来的东西,也就不能代表正确,得不出正见。更进一步来说,因为物质及其现象的本质为"空",是虚假不真实的,用所谓的经验来预测事件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

人类的经验认知,从一开始就错了,所以就越走越错,越错越无明,越执迷。

《心经》开宗明义地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即观自在菩萨在通过智慧到大彼岸的过程中,体悟到了“五蕴皆空”的道理,而体悟到了这个道理,就可以从一切苦难当中解脱出来。“五蕴”在这里讲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而“蕴”则泛指一切经验认知当中的内容。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在这里是物质和其表现出来的物质现象,而“空”的意义则要复杂得多,空并不是数学概念中的零,也不是一无所有的意思,空是指物质世界的一切现象如同幻影,幻影在本质上是空的,但又的的确确存在着。因此,空在此指的是“一切经验现象皆为幻像”这样的特性,并不是指一切存在都是空无的。总之,大乘空宗佛教认为,“世间一切现象都是‘空’,是‘假’,人们必须坚持以‘中道’去看待它,叫作空,假,中三谛圆融。”既然色蕴为空,是一种幻像,那在“空”理论中,受,想,行,识,四蕴俱是同样。

在物质世界所有的现象中,万物的本体都是空,《心经》中说:“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在佛教中,一切物质现象都是“因”和“缘”在起作用,所结成的果。那么物质和现象作为“空”,自然是不生不灭,不诟不净,不增不减的。基于以上对于空的见解,《心经》才顺利地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所以,真空实相中是没有什么五蕴,六根,六境,六识,一切好坏,是非,对错,爱憎,取舍,都是人为分别出来的,并不是真实的存在。“世间一切不过是似乎存在的东西,但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在有了这样的智慧后,才能达到“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的境界。

从名字看,般若是指智慧,波罗蜜多是指到彼岸,合起来就是通过智慧到达彼岸。说的更精准些,《心经》讲的就是空性,即教世间执迷的人认识到世间万物的无常和“空”。

《心经》呼唤信众们脱离梦幻泡影般的此世而达到通透觉悟的彼岸,以求得真正的解脱那样,空宗佛学对经验世界持有一定的悲观态度,并且认为应当摒弃经验认知,摆脱经验现象的干扰,而目的则是通往作为本质的真理,教导我们超脱自我,获得彼岸。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