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悠扬的铃声
推荐编辑:枫叶丰泽
【编辑推荐语】:
不懂装懂,怕被人看出自己的无能,却不愿意学习努力,反而躲闪回避风险的职场人,并不少见。本文便讲述了一个在客户面前充当专业人士,实际上却是一个不愿意努力学习改进技术的职场人的可笑的面孔。作者在叙事的同时,也道出了自己的感悟。很有意思的文章,值得一读。
枫叶丰泽分享并推荐好文。
一阵悠扬的电话铃声响起,我却没有马上接通,自己稍微平复一下急躁的心情,才接通了。电话那头传来了熟悉的声音,开口就问:“那设备不动了,你看是什么问题?”
我本来压下去的情绪腾地升起来了,回问着他:“G啊,我们产品品类那么多,你也不先说一下,是哪个系列,哪个型号,我怎么能知道呢?”
G嘻哈地笑着,说,“你不是全能吗?我还以为你能知道呢!”
我平复了一下,问他,“你在现场吗?设备不动了,就看看主控系统的点位,一对应就能找出问题的所在了。”
G说,“我还没去呢,这不想先问问你,有什么可能性,我好有个心理准备。”
“你还是到现场看一下设备点位,我把设备点位图发给你,你对应一下就明白了。”
“好,到现场有什么不明白的,我再给你打个电话。”
没多久,悠扬的电话铃声响起,依然是G,我接通了电话。
“设备还是没有动,我检查安全系统都正常,电机就是不动。”G说。
“看点位了吗?”我问。
“没有。”
“那就先看看,对应一下就知道是什么问题了。”
“我已经出来了,等再去再说吧。”
“为什么在现场不问呢?”我问他,“不在现场再问这些,还有什么意义?”
“现场问,怕客户说我不专业!我告诉客户回去取东西,回头再来,这不,从客户那出来,马上就给你打电话了。”
这样的对话,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总是出现,即使是同一个人,告诉他多次了,他还是要打上这么个电话。
有一类人从骨子里就有一种情绪——畏难情绪,这是很多人都有的一种状态。
我的朋友G就是这样,一接到维修电话,眉头就先皱起来,拧成了个川字来思考,思考多了也找不到头绪,就会给我打电话,问一下如何修,这种模式也成了日常的一种状态,碰到问题不是去现场,而是先在脑子里绕上个七八圈,把自己就缠牢了,心里纠结的劲就越来越紧了。
现在的G,不用皱眉,那川字已经明显地挂在了那里,已经成了他的一个显著的外貌特征,让人一见到他,就会想到一个字——难。
对于我来说,一直的职业教育和职业素养是要敬岗爱业,敬岗就不会轻易因为自己的事情而耽误了工作的事情,爱业就会深入学习,扎实基础,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业务水平的提升,都是从失败教训中积累出来的经验。所以,我从来不怕失败,甚至希望失败,但失败并不意味着放弃,而在失败之中积极找寻解决之道,这样就积累出了别人没有过的经验。
这种态度一直在工作中保持着,也就应了那句:一念十年,十年一念,必有成就。虽然没见什么成就,但就在这种态度中,我在异乡安家立业,娶妻生子,一切都像水流一样自然而然地就完成了。
我也反思过自己行业的利弊:公司的产品属于中型设备,需要一点力气才能安装,但同时又属于现代科技产品,需要一些技术才能更好的售后,所以,有力气的人干不了技术,而有技术的人又不屑于卖力气,我走了一条中间路线,既能卖力气又在技术上走进了行业的前列,所以,走出一条属于我自己的独特道路。
在公司业务变化之后,我们大部分人离开了公司,但手里的业务仍然继续着。公司原来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售后人员,大部分知道我的能力,所以,虽然离开了公司,但我们自发地形成了自己的联系网络,我也就成了各地人员的免费技术支持。
有时候,忙起来,我的电话就像开了锅一样,此起彼伏地打进来,我还要边查着资料,边指导着如何进行维修,有时甚至在电脑上远程操作。
各地维修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人打来电话询问的时候,连最基础的问题描述都不会,听那悠扬的电话铃声,成了我修炼心性的声音。
每次都要引导着他,不要说现象,要直接看到问题的根本,查核心设备的点位,然后就可以判断问题了。但大部分人的思维已经定型了,无论怎么引导,他们依然如故,好像听不懂你在讲什么。
我慢慢体会到,人人都有着自己的定位。有的人把自己的能力限定住了,不想再改变,有的人把自己想得太高了,还在我走过的路上摸索着。
十几年过去了,我已经熟悉了行业中几乎所有的类别,也可以任意进行系统更换。可朋友依然会拧成川字的眉头,依然会打电话,依然问同样的问题,依然怕客户说他不专业……
我依然在听那悠扬的铃声,但我不再用平复情绪后去接电话,而是直接接通,因为我已经不急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