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从来就不是贬义词,不信你看
很多年前,读过一个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家境非常贫寒的姑娘,她的父亲为了讨生活在镇上当着搬运工,母亲终日耕作与田间地头,日子过的紧巴巴的。
姑娘小的时候最好的也是唯一的一个玩具就是一本不知从哪里来的一本破旧的三字经,没人教她识字,却也津津有味的模仿上面的字迹,在泥土里像模像样的比划着。
后来,本就一贫如洗的家里又添了个弟弟,这使得日子过得越发艰难。
转眼间两姐弟到了上学的年纪,眼看同龄的小伙伴们背着书包去学校报到,小姑娘也嚷着要和弟弟去学校学本领,老实木讷又疼爱孩子的父亲只好硬着头皮四处借债,才让姐弟两个勉强上了学,令人欣慰的是,这姑娘聪明伶俐在学校里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这令她因贫穷而自卑的心里看到了一丝曙光。
再后来初中和高中,这姑娘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老师们给予了很高的期望,极力劝阻了她的父母让她辍学,出去打工挣钱的想法。
高三的时候,征得了父母的同意继续求学,结果高考却因为临场发挥失误而与心仪的学校失之交臂。
得知这个消息后姑娘痛哭了一场,整夜失眠的她,痛定思痛后做出一个决定,复读一年,那时候家里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着,一向淳朴善良的母亲得知这个消息后气的破口大骂:“你这个死丫头!怎么这么自私!家里为了你读书已经揭不开锅了,你父亲腰肌劳损看病都没有钱!看你弟弟每个月还能寄回来好几百!你有什么能耐?白眼狼!你就心比天高,命比纸薄!”那是母亲第一次发那么大的火,说那么重的词。这个温柔的农妇早已经被生活摧残着刻薄而又麻木了。
姑娘受着母亲的责骂,没有反驳也没有一丝犹豫,笃定的望着一旁还算开明的父亲。父亲闷闷的抽着自制的粗陋香烟说:“让她复读吧,家里还有头牛,还有几只老母鸡,不够我再去想想办法”短短几句话,刺的姑娘眼睛生疼,泪如雨下。
整个复读一年,姑娘的脑袋像拉紧的发条一样,一刻也不敢怠慢,她怕一个知识点的遗漏就会错失整个扭转乾坤的机会。
她知道这一战可能就是自己命运的转折点,她不想让自己失望,更不想让父母失望,她想逃离这个偏远落后的村子去更大的世界看看,而此时的她只能像一条试图跨过龙门的小鲤鱼,厚积薄发,等待着最后的一跃!
那年的夏天,刚从镇上卖完鸡蛋的姑娘一跨进家门,便看见父母悲喜交加的脸!聪明的姑娘知道自己被梦寐以求的大学入取了,一阵狂喜,她对父母说:“爸妈别担心,这是最后一次让你们出学费了,以后学费的事我会自己想办法。这笔钱以后我会还给你们的!”
那年国家还没有开始实施贫困生助学金政策。这姑娘保证自己学业的同时,利用课后的时间拼命打工,去街头发传单,去餐厅打小时工,给孩子补课,给企业撰写内刊,只要能赚钱的机会,一个也不放过,等到毕业时,已经积累了相对丰富的工作经验了,她写的自荐信获得一家大型跨国企业的青睐,向她抛出了橄榄枝。
她工作后每个月可以寄给父母一笔生活费了,再后来她凭借这踏实肯干,严谨负责的态度,一步步走向了管理层,薪水也跟着水涨船高,早早在上海买了大的房子,把父母接了过去。实现了当初的承诺,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她的弟弟还在南方一家工厂打工,只不过受到姐姐的影响也开始奋发上进,从流水线上的普通工人,做到了技术人才,现在也算小有成就。
有人说父母的眼界决定孩子的未来,是的,父母眼界取决于他们的坏境,经济,地位,格局和心智......而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影响着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有些孩子一出生就能接受最好的教育,父母鼓励他们多读书,多增长见识。而生活在贫穷,父母思想不够开明的家庭里的孩子,选一条自己想走的路,恐怕不是一件易事,他们想自私的尊崇自己内心的召唤,但想起父母的辛劳,也怕是早早的就打了退场鼓,是啊,谁愿意看见父母粗糙的手掌,日渐弯曲的脊背,为了生活终日奔波劳碌,还是先打工填饱肚子,后思量吧,然后那个稍微懦弱懂事一点的孩子就早早的辍学出外赚钱养家去了,不做一丝挣扎,那颗求学若渴的心深埋在箱底,渐凉。
我很佩服故事里的姑娘,很有主见,在人生的转折点,没有被母亲的话搅乱自己的思路,自私了一次。
王尔德说: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
亦如我们的学业,我们的工作,我们的婚姻。
我时常觉得人在特定的某个阶段自私一点不是坏事,只要不是伤天害理,只要没有触碰到别人的利益,只要明确知道这条路是对的,走下去哪怕一路荆棘遍地,但知道不久的将来会是康庄大路,皆大欢喜,就如同故事中的姑娘一样,那么该自私的时候就自私一点吧,该遵从内心的想法就遵从吧,人只能活一辈子,不然世界少了一群这么自私的人,会黯然失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