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

《刻意练习》读后感

2018-03-21  本文已影响16人  启聪人

      以前对于“成功励志”类的书籍并不感兴趣,但这寒假发的《刻意练习》这本书却让我对这类书有了改观。这本书并不是单纯的鸡汤类读物,而是运用了大量的事实根据、研究,以脑科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向我们介绍了“刻意练习”这一流行词汇,包括其定义、原则、特点、应用等。

        通读全书,作者在详细阐述“刻意练习”之前,向我们简述了另一个理念——“一万小时定律”,即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 ,按比例计算就是:如果每天工作八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一万小时”成功的事例有很多,如达芬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画一只鸡蛋,菲尔普斯每天训练八小,全年无休……这些人确实通过坚持在自己的领域有所成就。但是对于我们来说,一味地坚持就够了吗?就一定能成功吗?答案是不一定的。正如“刻意练习”所定义的:要找到好的导师,要有目标、有计划、有反馈,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也就是说,当我们在没有任何有权威的指导下一味地坚持做某一件事,并且没有任何的反馈使我们适时地进行自我地反思,即使我们坚持做满10000小时,也未必是成功的。

        “刻意练习”并不难,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坚持做过某件事。“刻意练习”又不简单,最难做到的莫过于找到好的导师和走出舒适区。“好”很难定义,书中也说了,“导师必须达到一定的水平,并且有一些刻意传授给别人的有益的练习方法”。说到底,我们选择的这个“导师”,必须有能让我们学习的方法。我们通过模仿这些方法,通过多次的练习、反馈、改进,内化成自己成功的重要因素。至于“走出舒适区”,只要我们对自己足够狠心,逼一逼自己,自然也是可以的。

        回想以前我坚持做过的事情,完全算是“刻意练习”的并不多,勉强算得上的也就寥寥几件。印象最深刻的是大一体育课期末考试的“三步上篮”。老师要求,只要能在规定时间内投进三个就算及格,投进六个得满分。那时候我已经能达到及格线了,但是我想既然要做了,就要做到最好,所以我想在这一项得满分。(目标)单靠我自己的努力是不行的,毕竟对于大多数女生来说,篮球打得并不好。所以,我找了一个篮球队的“教练”帮助我。(导师)通过商量,我们决定到考试前的周一到周五晚自习的时间进行训练,分为两部分:三步上篮的基本功学习和投篮的进球率训练。(计划)正值炎炎夏日,即使是晚上,地板上仍散发着热腾腾的暑气。训练和枯燥,简单、枯燥的动作一再重复,投球不进的挫败感愈加强烈。(走出舒适区)但是,这一切并没有使我放弃。每晚我都坚持着练习,并按“教练”的指导不断改进。(反馈)在这样的“刻意练习”后,我终于在考试中取得这项的满分。

        新年伊始,一切都是新的出发点。2018年希望我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另外也希望可以多逼逼自己走出舒适区,坚持健身。

                              晓如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