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达人哲思散文

美高申请的基本逻辑问题

2019-06-06  本文已影响13人  西山居客

      最近如火如荼的申请季。考试一场接一场,申美高的小朋友们在托福、SSAT和维立克考场中不停穿梭,家长也不能不投入精力去关注孩子申请的情况。近几年留学确实越来越低龄化了,美初和美高的考试培训也成为培训机构的主要业务之一。看起来声势浩大,细究起来,相比起全国庞大的初中生群体,美高申请的样本量其实很小。如果记的不错,前两年finding school做的美高申请白皮书披露的数据,每年申请人也就几百人。从绝对数量看,美高申请要比国内的中考竞争小很多,选择也多很多。但事实却是:这些申请者中的大部分鏖战在前50,或者说前30的寄宿美高战场上。是以人数不多,战斗也很惨烈。

美高申请的基本逻辑问题

    很久没有写过关于留学和申请的文章了。之所以不写,是因为对于重“道”不重“术”的朋友而言,这不过是雕虫小技。对于重“术”不重“道”的朋友而言,又没有足够的实操性。读书和写文章都是这样,真的阳春白雪和真的下里巴人都没问题。换言之,大俗好,大雅也好,至于俗又不够俗,雅又不够雅的,只能扫到故纸堆里完事。今天写这个,也许是起了“俗”的念头,希望不会失了准头,哈哈。

    关于美高申请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走?

      用这个问题问问自己蛮有意思的。我可以先写下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答案,这答案不是我的,是一位家长的,真的很欣赏:为了孩子接受不同价值体系的教育。逻辑是一条很清晰的线,开头不同,结尾也就不同。如果逻辑的起点是这个,择校就没那么重要,因为能够满足这个动机的美高车载斗量。持有这样观点的家长,并没有让孩子反复刷分,托福裸考,SSAT也只准备了半个月左右。看起来近乎儿戏,和大部分申请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一次次刷分相比,孩子似乎很吃亏。可是就留学的初衷而言,也并没有违背。要的东西在手,不是很高境界了吗?

      这个问题也可以有其他答案,比如说美高留学可以在将来申本时有很大优势,上更好大学的几率很高。这也是确实的,因为我们知道国内大学翘楚清华和北大在全世界的大学排名如何。如果这个是逻辑的起始点,那么就应该专注于申请走向更好的美高,或者直接定位于爬藤校。这可能也是美高战场上战斗正酣的主力部队的想法。以前也有人说起过,说美高留学四年,最后申请结果不理想,还不如在国内参加高考,可进211,985,甚至清华、北大也未可知,那么出国就是错的。这里不予置评,我们只是想展示不同的逻辑起点,会把我们引向怎样不同的终点。

      还可能有一种答案认为美国高中不比国内高中的严苛,比较轻松。这是真的误解了。不知道美高的工作量和国内高中的工作量怎样换算比较合理,如果简单以孩子多久可以做完作业、什么时间可以睡觉来衡量,美高要求可能更为严苛。也不要再抨击应试,我们都知道在美本申请中GPA意味着什么。如果是这个出发点走的,那么不用说逻辑线的发展方向了,因为立论的依据就错了。

美高申请的基本逻辑问题

      好了,不再列举了,我们进入第二个问题:是否越好的学校越好?

      上周末女儿说起培训机构押题的事。我不知道怎样押,或者命中率如何,但是和女儿讨论,我们设想了一种情况:孩子本身并不强,但是由于押中题的关系,得到了远超出真实水平的分数,最后申到了比较好的学校,这是不是最好的结果?这是很难定论的。可能孩子很有潜能,在竞争激烈、学术要求高的学校中完全被激发出来,从而跃上新台阶。但是,也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性,就是学校和孩子的匹配度并不好,孩子的自信心受到冲击,这种损失,不是一枚金光闪闪的校徽可以弥补的。

      我个人很欣赏很多美高不断在文书中提示关于孩子和学校match的思考点。孩子的成长是动态的,学校的环境会有变化,但是能提供的相对固定。我们选择学校,说到底不过是选了教育产品,这个产品的主要性能围绕几个方面:教育理念、师资、课程、课外活动、硬件以及潜在机会。了解自己的孩子比选校重要,也比评价学校难。我们必须在现在的时点上插上想象的翅膀,以孩子的特质和风格去推断一个教育产品和孩子未来的匹配度。从这个角度说,最好的学校是和孩子发展轨迹最相吻合的学校。我们提高标化成绩,是否离这个目标更近了呢?正常情况下的成绩提升是有帮助的,靠押题提升的成绩,反而破坏了这个推断过程。申到学校只不过是个起点,能够收获满满地从学校毕业才是真正的终点。

美高申请的基本逻辑问题

      今天不准备多说了,把第三个问题作为最后一个:自己走上战场的孩子和被别人推上战场的孩子,哪个更有战斗力?

      家长通常有一个想法:把孩子扶上马,再送一程。送到哪里?可以列出一长串:好工作、好婚姻、好薪资待遇......这个逻辑看起来很对,但是凡是成人都明白,一个好工作,一个好婚姻,经营的难度都是非常高的。最有意思的在于:一切都是动态的,都运动不止息。我们不能把婚姻永远固定在花好月圆的那一刻,不能把工作固定在赢得鲜花和掌声的那一刻。那么,挑战来临的时候,被扶上马又被送了一程又一程的孩子,哪里来的驾驭能力呢?前段和朋友说起,认为一个小孩子离开家独立生存的时候,要有两个武装,一个是盾,可以捍卫自己;一个是矛,用来改变世界。这两个武装,都得经过反复训练,在不同的战场上不断fighting,直到拥有为止。以这个逻辑看现在的申请,我们的孩子被扶的太多了,基本是被抱上马的。我始终认为,孩子自己经历一个申请过程,比最终申到哪所学校更重要。申请到的学校也未必一定会去,经过自己努力,得到或者得不到,选择或者放弃,这本来就是一生应有之义。

      夜深了,不多说。引用女儿数学老师的话:也许有一天,我们会忘记所有的数学知识,但那些训练,会把逻辑深深烙印在我们生活之中。逻辑和理性,真的是很好的工具,让我们在莫衷一是中很快梳理出线条和关键点。人在真正性命攸关的事情面前,反应差别可能不大。但是什么是性命攸关的事,人与人的判断差别很大。申请越是如火如荼,我们越是需要看思考的起点和终点。仅为锻炼思维故,这过程也是充满乐趣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