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村民的生命之源:粮食

2017-09-02  本文已影响0人  大可can713

村民的生命之源:粮食

村民生活大都节俭,究其原因,还是收益甚微的因素。

“集贤乡四十五村,仅顶金山乡三村之大;集贤乡数项之地,不值金山乡一亩之价……忻之俗语:贫集贤,富金山,九原不必问永丰。”这是我在村民疏折背面看到的一段文字。由此可知,原集贤乡村多地贫,在“九原”,属于贫困地区。

据《直隶忻州志》(清乾隆修重印)记载,明朝与清朝,村民种植的“谷属”有:

黍:读音为shǔ。村民称之“糜子”。单子叶禾本科作物,一年生草本植物,耐干旱,叶子细长而尖,叶片有平行叶脉。籽实呈淡黄色,去皮后称黄米,黄米磨成面称黄米面,性黏,村民经常用来做年糕或酿造黄酒,是村民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如今村民仍然耕种。

稷:读音为jì。即茭子,高粱也,先民发现最早的谷物。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因此帝王奉祀为谷神,有“江山社稷”之说。

小麦:我国古老的农作物之一。据考证,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古羌族(居住在青海)就在黄河上游开始栽培。有春小麦、冬小麦之分。

荞麦:蓼科荞麦属的植物,生育期短,抗逆性强,极耐寒瘠。茎直立,下部不分蘖,多分枝。叶心脏形如三角状,顶端渐尖,基部心形或戟形。春夏间开小花,花白色;花梗细长。果实为干果,卵形、黄褐色,光滑。子实黑色,去壳磨成面,称荞麦面,村民以“细粮”待客食用。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写过一首七言诗《村夜》,里面有描写荞麦诗句,说出了我的感受: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荞麦浑身是宝。荞麦皮,村民常常用来做枕头的枕心。荞麦皮枕头,软硬适度,坚而不硬,清热解凉,透气安神,消除疲劳,促进睡眠,冬暖夏凉,尤其不会“落枕”。

由荞麦,想起上世纪流传在村里一个笑话:荞麦地里杀人啦!

话说那个年代,有位农民儿子参军了,几年后复员回家,算是衣锦还乡。走至村口,见荞麦开花,便问地里干活的父亲:

“这红杆绿叶白花,是什么东西?”

父亲听了非常生气,拿起镰刀就要打他。儿子害怕,边跑边喊:“荞麦地里杀人啦!”这个故事,与当时的三句流行语有关: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

如今村民很少耕种荞麦,留在记忆中的“荞麦花如雪”,也只能回想,成为我的梦幻。

粟:读音为sù。村民称之“谷子”。单子叶植物,耐干旱,株高约60—120公分,茎细直,中空有节,叶狭披针形,平行脉,花穗顶生,总状花序,下垂性,每穗结实数百至上千粒,子实极小,苗与茅草相似,其茎、叶较坚硬,可作饲料。谷子去皮为糠,中实为小米。小米稀饭,是村民早晚饭桌上最常见的食品。

土地上生长的所有农作物,统称“五谷”,可见谷在农业中的地位之重。有人说谷子开花,我没有见过。据专家讲,谷子在后半夜开花,怕人看见似的。准确地说,谷子开花时间,为凌晨二至四点之间。

菽:读音为shū。《汉书•五行志》中称: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曰荅。

还有青豆、黄豆、碗豆、扁豆、小豆、绿豆、芝麻、麻子、小芥子……

以上所列,如今村民大多不种,理由有三:一是自然环境因素,二是淘汰与退化,三是产量不高。下面的“蔬属”、“果属”、“木属”,同样存在这“三个理由”。

村民种植的“蔬属”有:葱、蒜、韭、茄、芹、芥、苋、菠、白菜、葫芦、瓠子、茼蒿、蔓菁、莴苣、苦苣、胡萝卜、白萝卜、山药、薇、蕨……

村民种植的“果属”有:梨、枣、杏、桃、李、柰(音同奈,苹果的一个品种,也称“花红”。村民俗称:沙果)、榛、秋果、葡萄、核桃、柿……

其中,以杏最为著名。每年春季,整个村庄被杏花淹没: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风吹梅蕊闹,雨细杏花香。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

村民种植的“木属”有:榆、柳、桑、槐、椿、楸、松、柏、栎、桦、杨……

村民耕种庄稼,不能年年如人所愿,也不能时时如愿以偿。过去那个年代,没有先进的科研成果,更没有化肥和优良品种,人勤地不懒,那是针对某些人而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你再勤劳百倍,老天爷不给你下雨,就叫你有心无力,就叫你力不从心。除过上缴官府的繁杂税收,已所剩无几,一家人还要吃饭,还要盖房娶媳妇,只能通过节俭的方式,来维持一年四季的生活。

由此想起祖父讲过一个故事,不知主人公是不是他老人家?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祖父给我讲这个故事的良苦用心:粮食来之不易,珍惜每粒粮食。

话说从前有位教书先生,学生家长请他吃饭时,有一粒米饭掉进饭桌的缝子里。过去那种桌子,随着历史的悠久,其桌缝也愈来愈宽,先生想把掉进桌缝那粒米饭取出来,可是手指伸不进去,筷子也不能如其心愿,先生感到无能为力,同时又心疼那粒米。怎么办?先生越想越急,先生越想越气,万般无奈,怒发冲冠,使劲拍桌子:“看你出来不出来?”先生这个反常举止,把同桌吃饭的主人吓了一跳:“先生这是怎么啦?”后来,细心的女主人,看出先生发怒的原因:先生将桌缝那粒米震动出来,然后放在嘴里,脸上才有了喜气。

那个年代,人们有句口头语:你家今天吃甚啦?或者:吃了没有?好像人生下来,就为脖子上面那张嘴,就为脖子下面那个肚皮。过去,女人们手中的针线活,是一年四季做不完,做鞋纳底,缝补衣裳,还要洗锅做饭。有太阳的时候,都站在大街上,谈天说地,谈论今年庄稼如何,估计明年庄稼收成如何,或者闲着没事,就站在街上听人说笑话,讲故事,然后大笑,然后回家吃饭,然后上炕做梦。一些年轻人,堆在一起打扑克,围在老人旁边听三国,听水浒……

如今,家家有电视机,安个锅皮盖,收四五十个电视台的节目。有人说,电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同时也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随着布料物品的演变,粗布成了尼龙,市布成了涤纶,人们穿的衣服也没有了补丁;有了洗衣机,衣服也懒得洗,更何况某些毛料还不能水洗;冬天烧火炉的同时,连老天爷也不像从前那么冷;夏天有空调电风扇,一不高兴还到澡堂子里洗个桑拿;具体到做饭有了煤气灶和电磁炉,更是从根本上解放了妇女。一切与电有关的东西,随着科技的进步,将更加发达。科技改变了村民生活,也改变了村民的传统思想。

村民特有的环境,随遇而安和与世无争的生活,老家特有的乡土气息,体现出中国农民最基本、最朴素、最纯洁、最伟大的思想——有饭吃,有田种,有衣穿,就是福星高照,就是人寿年丰,就是金玉满堂……总之,就是幸福。

过去是粗粮吃不饱,现有是猪肉白面大米吃不进去;过去是行走,现在是骑车或坐车;过去是一年四季受苦受累挣不下几个钱,即使有钱,也是商品紧缺,现在是村中就有超市,只要你有钱,想买甚就有甚;过去是托人捎话,现在是手机电话……

过去村民的梦想: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表叔父邢天保(表叔父邢天仓之弟)几年前就盖起一幢楼房,由梦想变成现实,成为村民羡慕的对象。家家安装电话,是近年来流行的事情。一些年轻人不满足现状,手里拿着五光十色的手机,互相见面,还常常发短信,戏言为感情交流。报纸上有篇文章,称这些年轻人为拇指一族。

科技先进的结果,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粮食产量。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村民带来莫名其妙的疾病。随着化肥和农药的出现,还有塑料的发明,使村里的环境污染,比从前日有所增,是近年来村民患奇形怪状疾病的罪魁祸首。

科技与传统并行,文明与封建相遇,机械化与手工作坊较量,各种机器电器繁荣,各种文化方式泛滥,就连村民农业生产所用的牛马骡,近年来也逐步下降,有灭绝的可能。摩托车及汽车数量的增加,使村民车祸接连不断,年轻人的享受意识和金钱观念有增无减。更有异族一派,视祖宗遗训为儿戏,奇装怪服,追赶潮流,口出狂言,目中无人,这是村民所不愿看到的事情。

"���&�5(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