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那些事读书让生活美好金兽读书

把书读脏,练出会阅读的大脑

2019-05-30  本文已影响415人  f465da3cfca3

《极致阅读手册》高荣成 著

此刻读书,为我心安

读书对人有什么样的影响?

要怎么读书才算是高效阅读?

关于讲读书方法的书籍也看了不少,但是从科学的角度去讲求科学方法的书籍,应用起来会更加有效。

努力阅读一定就会改变世界吗?

答案是肯定的,即使无法改变别人的世界,通过阅读也能够塑造更好的自我,世界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变化中不断前行的。

不要觉得自己年纪大了,什么都记不住,没有必要阅读和学习,大脑直到最后一刻都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它除了需要实际的营养物质之外,还需要精神食粮不断填充,才能越来越好。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中,接受环境的影响,不管是生活习惯还是饮食起居都需要经过大脑的思维,人类是有共性的,围绕大脑展开的话题不计其数。

用科学脑来读书,能够增加我们的阅读效率,大脑的构成极其复杂,而且终身都在持续不断的发展和变化,我们所认为的年纪大了脑子就不灵光其实是错误的认知。

各国的科研结果都在向人们证实:大脑可塑性会持续一生,而无限变化是由我们的生活方式决定的,成年人锻炼大脑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阅读来增加思维深度,让大脑神经网组成方式更加多元化。

生活的意义不是发现自我,而是创造自我---萧伯纳

突破界限,建立成长型思维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更倾向于寻找问题的解决方式,而定性思维的人习惯于在大脑固有的经验和记忆中找寻自己的缺点。

成长型思维不会受到自身限制的约束,喜欢创新,身处逆境更愿意面对挑战。

定性思维的人则喜欢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中,不愿改变,一旦在计划中有一点失败,就倾向于全部放弃。

庆幸的是,通过后天思维方式的转变,定性思维可以转变为成长型思维,也就是说对自我身份认同可以发生变化,因此运用在读书上就是:

将自己不擅长阅读的想法变成“我可以坚持阅读”

不要一开始给自己定太大的目标,比如说一年读100本书之类的,可以从先三天之内读完一本书开始,慢慢累加目标难度。

大脑具有可塑性,如果能够持续锻炼一种技能,脑的生理解剖结构就会朝着该方向变化。

人通过调整自我认知不断训练自己变为成长型思维,身份认同也会发生变化,所以不要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一辈子就都不喜欢读书,这是可以改变的。

我们在阅读中成为自己--马丁瓦尔泽

拥有读书家的大脑并不难,这种技巧磨炼和健身锻炼肌肉是一样的,多读就能成功。

几乎没有人不认同读书有益这种说法,但是用到自己身上为什么就不愿意翻开书本呢,那是因为读书其实是一项需要经过大脑复杂思维的活动,阅读的时候大脑要将文字运用自己的经验,将文字与句子,段落用理解能力将文本转化为知识储存在大脑中,是语言和概念,记忆和情感部分统筹的过程。

大脑在读表音和表意的文字时候用的区域是不用的,在读文字和看图画的时候用的区域也是不同的,在阅读的时候做进行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考也很复杂。

如果在幼儿时期对读书造成了不好的印象,长大之后就会丧失读书的乐趣。

而能够熟练阅读书籍的读书者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阅读方式,他们在眨眼间就能完成一系列复杂的阅读程序,并且将文字中的隐喻,推论,感情,记忆等等迅速结合到一起储存在大脑中。

与现在倡导精读相反的是,作者提出想要锻炼自己的“阅读脑”就要多读,要拥抱“阅读焦虑”尽可能多数量的阅读。

即便只是为了炫耀,只要能多读书,就是大好事。

通过炫耀得到了别人的称赞也是继续阅读的动力来源,想要深入阅读,就先要博览群书,知道该从哪里深入,将阅读变为一种本能,和吃饭喝水一样的自然。

通过泛读使自己变得更具有创造力

不知道从哪一本书开始读起,可以先从一个领域下手,广泛涉猎相关领域中的大量书籍,通过多读就能分别出这种类别的书籍中,哪些是真正有用的,哪些是为了利益而滥竽充数的绣花枕头,读书可以先从页数少的小本书籍开始读起。

上来就读大部头书籍会造成读完一整本书很困难,而且没有阅读基础,理解起来也很难,会打击阅读积极性。

如果一开始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那就直接从和自己职业相关的书籍开始读,或者是对自己现实问题有解决指导的书籍开始,人都是有利己心态的,对自己有用的才会引导持续不断的兴趣深入。

长期的泛读有助于我们开拓阅读眼界,发掘阅读兴趣,更具有批判思维。

批判性思维对于突破传统的创新有很重要的作用,只有怀疑才能距离真理更进一步,让人类社会有更丰富多彩的生活,通过接触不同领域的作者,阅读他们思想的精华,在理解对方观点的前提下,用建明的实证和自己的新观点进行批判,这样能够碰撞出精彩的火花。

在阅读的时候通过思维的连接,还能够增加人们的创造力,因为阅读是需要联想的,不管是对不同领域的联想,还是对不同知识的联想,当文字进入大脑时,总要发生一些微妙的化学反应,将原本没有任何联系的陌生之物与自己结合起来,左脑与右脑相互协作,触发灵感。

读书让自己的世界变得更大

一个人读的书越多,他的世界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包容,对人也会越来越谦逊,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无知与渺小,泛读能让人不断进入其他领域之中,最后融会贯通,将知识串联起来的必经之路。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阅读主要是靠父母领进门的,父母是孩子阅读大门打开的钥匙,如果从小父母能多给孩子念书,能让他们产生阅读兴趣的萌芽。

孩子从小在阅读的环境中长大,不仅理解能力强,语言和词汇量也会相比同龄人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也更高,在听书和看书的活动中,孩子大脑非常活跃,将文字和图片在大脑中重新编码形成新的印象储存在记忆中。

在于孩子共同读书的过程中,还能增加父母与孩子的亲子关系,让孩子体会到家长对自己的关注,与成年人读书不同的是,作者对孩子倡导的阅读方式是“慢读”“反复读”。

孩子通过一本书不断的重复阅读,能够更熟练的掌握书籍中的知识和表达方式,熟悉的场景和语言能巩固加深孩子的印象,让他们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只有基础打好了,孩子将来才能在阅读上不费力的泛读。

对于孩子来说慢读有助于他们思考,反复读有助于他们掌握自学的方式。家长做出阅读的榜样,孩子自然就会喜欢上读书。

新视角产生惊人效果

我们日常所见所闻视角都是固定的,读书为我们打开全新的视角,在这个过程中,创新就会产生,读书就相当于用作者的视角看待世界,我们将作者对事情的看法吸收进来,就会为自己增加一条解决问题的方式,转变脑中固有思维。

如果能够带着自己的观点阅读,与作者的结论产生碰撞,那就更有趣了,将自己的想法和作者的想法互相融合,驳斥,创造出新的独到看点。

读书不读第二遍,不能算是读书家

觉得对自己有用的书,重复阅读是很重要的,再读就是重新梳理自己的思维过程,其实对于读书人来说,没有所谓真正的重读,因为此刻的心境与上一次阅读一定有所不同,用不同的心去看同一本书,思考的事情也会发生变化,自然吸取的知识也会更丰富。

况且大脑的遗忘速度也是很快的,因此作者建议在第一次阅读的时候,要边画边读,这样能够提醒自己当时哪些字句对自己有触动,这样在重读的时候说不定会有新的看法。

除了划线之外,最好在空白处做一些笔记,哪怕只是几个词都是将来重读的好提示。

把书读脏,是为了读出书中的精粹

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一整本书对于每个人来说,有用的部分是很有限的,所以划线的好处就是可以在下一次重复阅读的时候提高阅读效率。更深刻的与从前读书的“我”重逢。

将书籍留下自己的痕迹,这本书才真正属于读书者,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进行摘抄,将自己从读书人向写作者转变。

还可以将读过的书向周围人介绍,写书评,与其他人互动的过程中一样可以重新加深对书籍的印象,从分享的过程中获益。

现如今数字时代冲击着我们的生活,在地铁上没事刷刷朋友圈,看看视频的人大有人在,但是信息时代也在不断提高我们对信息的敏感度,人们越来越喜欢肤浅刺激的信息,而不愿意深入阅读探索大脑的未知领域。

手机屏幕侵占着阅读时间,让人不愿意深度思考,读书脑与网络脑是有着本质区别的,读书时候并不活跃的前额叶部分在阅读网页和看视频的时候是即为活跃的。

广告和刺激的画面会一直分散注意力,让人习惯性变得三心二意。而阅读是需要集中精力去做的一件事,所以想要离书本越来越近,要严格控制自己的阅读时间和上网时间的比率分配。

让自己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安静的阅读,远离手机和电脑,或者直接用手机开飞行模式阅读。

每看过一本书籍之后,要学会闭上眼睛问问自己刚才都看了什么,给自己什么启发,这样才能加深书籍中的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和记忆。

一本书能否劈开我们心中冰封的大海,不是书籍本身决定的,而取决于我们如何读书。不管书籍带着多么强劲的掌力,若不拍在我们的脑门上,就只能拍向空气。

本书不是一步步教大家如何阅读的书籍,而是通过大量的脑部科学研究来说明,我们如何转变对阅读的态度,如何能够更高效的吸收书籍的知识,如何能爱上阅读。

不知不觉就将一整本书读完了,很值得一看的书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