兑书屋

真鸳鸯,假鸳鸯?

2023-02-08  本文已影响0人  蕙宁长公主

自古以来,中国人向往并不懈追求着美好而浪漫的忠贞爱情,并将这份情思映射于所见的自然事物,创造出了诸如连理枝、比翼鸟等美好的意象,除开许多带有奇幻色彩的神话生物,这其中也有更加贴合现实的、象征爱情的生物——鸳鸯,有道是“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春末至盛夏的白日,在我国东部地区的溪流、沼泽、湖泊等处,常常可在水面看到一对对似雁鸭的鸟类相伴而行,举止亲密,这便是我们今日所称的鸳鸯。

其中雄鸟全身颜色艳丽,喙部整体呈火红色而端部带有一抹亮黄色,头颈部红铜、翠绿、鸭黄交织斑斓,眼部具有白色的贯眼纹,宛如京剧脸谱的扮相十分惹眼。前胸的深色羽毛在光照下则会呈现暗紫色的金属光泽,随后以黑白色条纹相间隔开棕色的翅膀,最后一枚三级飞羽特化形成面积很大而树立于背部的帆状结构,为耀眼的桔红色,这是雄性鸳鸯的一个显著特征,此外在翅膀与后背的交界处还点缀着几枚靛蓝的羽毛,更显华丽。

与之相比,雌性鸳鸯“衣装”就显得十分质朴,总体上呈现暗哑的灰色,眼周白色,而眼后只有较小的白色眉纹,腹部的灰色羽毛之间缀着繁星般的白羽。

当两只鸟儿并肩畅游于湖面,比翼同行,并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离不弃,的确是令旁人羡慕不已。然而随着人们对于鸳鸯生物习性的了解越来越深,猛然却发现鸳鸯似乎并不是如古人所想的那般忠贞不二,首先鸳鸯实际并非遵守一夫一妻制的鸟类,雄性鸳鸯在不同的繁殖期中有着完全不同的伴侣。其次,抚育后代的工作也不是由雌鸟雄鸟一起完成,往往都是雌性鸳鸯独立承担。

那么,古人将鸳鸯视作忠贞不渝的爱情象征,是否是因为对其习性了解不深,而产生的误解呢?还是另有原因呢?

原来在宋代以前,此鸳鸯并非彼鸳鸯,古人所称的鸳鸯,在如今称为赤麻鸭,是完完全全的另外一种鸟类。赤麻鸭虽然与紫鸳鸯同属于鸭科鸟类,却拥有着完全不同的形态和生活习性。赤麻鸭体型较鸳鸯更大,躯干呈赤黄色而头部颜色稍浅,为棕白色,颊、喉、前颈及颈侧淡棕黄色,雄鸟的下颈基部在繁殖季节有一窄的黑色领环;喙、脚、尾黑色,翅上覆羽白色;小翼羽及初级飞羽黑褐色。

再看南宋 《尔雅翼》中对鸳鸯的描述是:“……其大如鹜,其质杏黄色,头戴白长毛……尾与翅皆黑。”所描述特征正与上述赤麻鸭外形特征相符合。并且赤麻鸭雌雄之间的结对关系较为稳固,基本上保持着一夫一妻的模式,并且双方共同承担孵育、喂养和保护幼鸟的工作,如此古人认为鸳鸯是白头偕老、不离不弃的爱情象征便是有理有据的了。

而我们如今所称的鸳鸯本名则为鸂鶒(xī chì),古人又认为“其色多紫(《尔雅翼》)”故亦称“紫鸳鸯”,被古人视作是赤麻鸭的同类,李白曾诗云:“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而紫鸳鸯之所以最终取代了真正的鸳鸯(赤麻鸭),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拥有着艳丽羽毛的高颜值紫鸳鸯越来越受人们欢迎,宋朝之后,“紫鸳鸯”中的紫也渐渐被人省去,鸂鶒就渐渐取代了真正的鸳鸯。

到了清代,雍正时期由宫廷画师余省(字曾三)绘制的《百花鸟图》中,“鸳鸯”不再是赤麻鸭的形象,而是以鸂鶒的模样进行绘制,这样一来,鸂鶒的“鸳鸯”身份终于得到官方认可,“鸳鸯”所指便不再有争议,而其本名也逐渐被人遗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