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技巧HOID孩子各种情绪
----正面管教工具卡之一:认同感受
前言:
52个工具攻破育儿成长难题,用小技巧带孩子融入大社会。
每个孩子在成长并融入社会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情绪和社会能力的问题,家长如何在情感上的给予支持并能够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冲突和拥有必要的社会能力呢?
在今天这个获取信息极度方便的时代,关于育儿的大道理唾手可得,可是家长们更需要的是针对具体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家长了解孩子不同阶段的情绪特点和发展规律,就可以用更加理性的方式来应对孩子的情绪和更有效地引导他们。
在接触了正面管教体系之后,发现在近百年的完善的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支撑下发展出来的正面管教家庭教育体系中有行之有效的52个工具,也可以称为小技巧,非常实用,解决了很多家长在生活中原来让自己焦头烂额的困扰。
在未来的时间,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如何使用这些工具。
1.
我们先来看看下面几个场景:
场景一
妈妈和一位阿姨、一位叔叔在聊天,两岁半的小果果在看手机里的动画片视频,一直都很安静,头也没抬地说:“我要吃冰激凌。”妈妈没在意,所以没有回答。小果果抬起头,扯了扯妈妈的衣服说:“我要吃冰淇淋,妈妈。”
面对这样的场景你会怎么办?
场景二
妈妈是这样描述的:
周末逛公园是每周必选项目,公园好是好,但就是小商店太多!两岁半的小赞赞只要看见就会兴奋地跑过去!一个词形容:两眼冒光!之前带着他总会绕道,或者偶尔满足一下!今天我们和好朋友一起来玩。远远地,他看见小商店依旧兴奋地跑过去,做出那种特别喜欢的样子,边看边说:车!挖机!泡泡!
面对这样的场景你会怎么办?
场景三
小学二年级,放学路上,孩子说:妈妈,快看蚂蚁在打架!
这样的场景你会怎么回复?
场景四
处于青春期,初三的女儿对妈妈说:妈妈,我要嫁给张艺兴!
这样的场景你会怎么回复?
场景五
高三的男孩子给妈妈发微信:
妈妈,我真的想好好学,考个好大学,希望这个愿望,下辈子可以实现吧。我爱你,下辈子,别做我妈了,太累了。
面对这样的微信你会怎么回复?
面对这样的情绪你要怎样引导?
2.
以上案例大部分是我们在实践中的真实案例,部分是来自网络案例。我们来看看家长们常规的反应是什么?
场景一
1.说教、拒绝:不行,你还在流鼻涕,天气又不热,你不能吃。(或者:现在不行,等天热了再吃。)
2.拖延战术:行,这会儿我正和叔叔说话,待会咱们出去的时候,妈妈再买给你。(外出的时候,妈妈已经忘了,孩子还记得,结果有可能是大闹一场。)
场景二
1.转移注意力:小赞赞,你看那边是什么,咱们去那边看看吧!
2.出门前约好:今天去公园只能玩,不能买!
3.说教:你看看你的玩具箱里面有多少玩具,你还要买,有多少玩具你都没有碰过,多浪费。
4.同意:好的,你想要哪一个玩具?
场景三
1.说教:哪有闲工夫看蚂蚁打架,作业写完了没有?回家准备先写哪一项?
2.半推半就:作业那么多,你写得又那么慢,只能看一下,回去抓紧时间啊。
3.功利:哦?蚂蚁打架,正好你还有一篇日记没有写呢,你赶快看看,回家写日记就有素材了。
场景四
1.说教:那怎么可能?天天学习那么紧张,你还有时间追星?作业写完了吗?功课复习了吗?
2.说教:追星可不能陷的太深。早几年那个追刘德华的女孩子最后追的让自己的爸爸都跳海了......吧啦吧啦
场景五
1.说教:你永远是我的好儿子,你是妈妈的支柱,我会尽我最大努力支持你。
妈妈因你考到外高而荣幸,我希望你这次也争取轰动一哈周边的这几个学生。老师说了,你学习如果用心了,没问题,你是聪明的娃娃。
这五个案例中孩子的年龄从两岁半到17、8岁都有,但是我们发现家长的回复几乎是一样的模式,语言模式呈现的是一样的思维模式。
要想和孩子实现有效沟通,只有一种方式,放下家长头脑中的固有认知,改变无意识沟通状态,成为一个有知有觉的人,才能够感同身受,和孩子进行有效对话。
3.
对于儿童来说,他对世界、对自己的接纳,首先要经历感觉和心理,然后才流向认知的程序。这个过程才是对的,而不是直接跳跃到认知的层面。
头脑是无法学习到爱的,头脑是了解,无法知道。只有感觉爱,经历爱的转化的心理过程,才知道爱。孩子需要有机会能够感受自己的感受,情感才能得到正常的发展,才可能有同理心、才会共情。
全世界的人都认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讲道理的人,他们有说不完的道理,却很少有自己的感受。你问他感受是什么?他能说出有12种,并且给你细数《黄帝内经》是怎么研究情绪的。
我不问应该怎样,我只想问,你的感受是什么?对很多人来说,承认自己的感受是困难的,因为他们只知道“应该”。不知道感受,知道应该不生气,然后忽视生气的感觉。有了情绪的时候不会去关注,依然用强劲的大脑去思考。然而却不知道情绪藏在身体里,不在头脑里。
“不要哭”“不许发火”“不能伤心”等否定感受的规条从小就被灌进我们的身体,因此我们就学会了不要去感受真正的感受,只去感受应该的特定感受:人应该快乐、和蔼。
咨询师和正面管教带导老师活动常常会问:你的感受是什么?我在咨询和授课过程中,常常会发现很多人如果没有受过训练,是很难准确地自查、辨别并描述出当下自己的感受的。这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心理学领域,冰山图中感受层次里,包含感觉、感受、情绪。当面对事件时,首先产生的是感觉,然后是感受,最后发生的是情绪。但通常情况下是很难区分的。
例如,我看到某人迟到了,我的情绪是很生气。其实是先看到他来晚了,这是感觉;我认为这不对,心里非常不满,这是感受;我很生气,甚至愤怒,这是情绪。三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几乎是同时发生。三者也是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但在实际应用中,实际是很难区分的。除非特殊情况,我们就三者通用了。
4.
理清关于“感受”的概念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在这套风行全球40多年的教育体系中,有一个非常管用的小工具,叫做“认同感受”。
我们来看看使用“认同感受”这个小工具和之前的互动方式有什么不同?
场景一
妈妈回复:“哦,果果想吃冰糕呢。”
“嗯,你看这里有冰淇淋。”果果这着动画片说。
“好,那我们就吃一个。”妈妈用手指向屏幕,装成拿到冰淇淋的样子,往自己嘴里送一口,往孩子嘴里也放一口。
“好吃吗?”
“嗯嗯,真好吃。”孩子很高兴,很满足地继续看电视。
一会儿动画片中又出现糖果,妈妈如法炮制,将可能出现的冲突化解于无形。
场景二
妈妈没有阻止赞赞,和他一起跑过去。
妈妈说:“哇,这么多啊!赞赞很喜欢可以看看!哇,真好呀!我们家也有好多好玩的车,是吧?!”
没有什么行动,孩子就这样看了一圈,妈妈安静地陪着他!他看了看就走开玩别的了!
就这样的一个小技巧,妈妈一直用到现在3岁多了,还一直在用,妈妈也是感叹好神奇。
场景三
妈妈:“是吗?蚂蚁在打架,这真是很少见的事情呢,我们来看看吧。”
妈妈和孩子一起蹲下来看了许久,孩子终于很满足地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说:“妈妈,咱们回家吧。”
场景四
妈妈:“是吗?那我可有点小紧张,以后万一一不小心成了国民女婿的丈母娘可咋办呢?我可得好好捯饬捯饬自己,不能丢女儿的脸呀!”
场景五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没有“如果”,没有另外一种可能性,因为迟钝的妈妈没有感受到儿子的感受,年轻的高三复读生在给妈妈发了几张自拍并写下“虽然很自私,但是,我想你记住我的模样,真的很幸运遇到你这样的妈妈,您的恩情,我来世再还吧。”这段文字后,纵身跳下黄河。
同样悲伤的故事还有,17岁上海男生在车中与妈妈争吵,纵身跳下立交桥,坠桥身亡。河南18岁复读男生在18层楼威胁父母,不慎踩空,坠楼身亡。
这林林总总令人伤感的事件,大部分都是因为积攒了很久的情绪的激烈爆发。爸爸妈妈迟钝地接收不到孩子们不断发出的求救的信号,不能感受孩子的感受。大千世界之中,孩子没有容身之处,寻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感和归属感,才会导致这样的悲剧发生。
养育孩子就是帮助孩子完成正常的社会化过程,协助他自己成为一个真实、完整、有内在力量的自己。
愿我们能够用小技巧带孩子融入大社会,成为真正拥有爱的能力的家长。
本篇正面管教工具:认同感受
本篇概念:感受
身为家长的你需要
刷新认知:发现日常生活中错误的育儿方法
科学指导:了解孩子成长中不同阶段的焦虑和难题
实用技巧:学习常见育儿问题的实用解决方案
亲子互动:教孩子学会走出困境的具体方法
爱,需要行动!
愿你付出行动,尽自己所能,影响自己和周围的人,这是教育的真正含义。
我们能够提供的服务:
1.正面管教家长系统课三天
2.正面管教SEL儿童情商课12课时
3.正面管教婚姻长乐系统课一天
4.正面管教青春期家长系统课两天
5.教师一日工作坊一天
6.情绪管理工作坊一天
7.亲子沟通工作坊一天
8.非暴力沟通mini工作坊一天
9.家校沟通微课
10.幼小衔接微课
11.儿童心理、生理发展规律及学业规划微课
12合格家长能力树微课
13.“南瓜读书会”
14.学业成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