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局不迷的智者:鲁共公
说起上古历史中的贤君名主,尧、舜、禹、汤、文、武、成、康自不必说;即使是诸侯纷争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有五霸七雄彪炳史册。鲁共公何许人也?他有何智可言呢?
鲁共公(?—前353年),本名姬奋,为战国诸侯国鲁国第三十任君主。他是鲁穆公的儿子,承袭鲁穆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30年。他所生活的年代,鲁国也并不强大,基本是生活在大国的阴影之下。所以,他的忧患意识也是他的生存环境造成的。在历史上鲁共公乏善可陈,他最精彩的表现可能就是《战国策》中的那篇《鲁共公择言》
与鲁共公同时代的魏惠王是三家分晋后魏国的第三代国君,正是鼎盛之时。一度把强秦打的回了老家雍城。春风得意的魏惠王为了炫耀国力、威服小国,建了一个范台(相当于钓鱼台国宾馆)来晏请诸侯,也无非是想听听诸王的歌功颂德。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向笔下的鲁共公慢慢走向历史的前沿。
人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居高位者往往更容易被假象迷惑。究其原因,我想不外乎这两点:一是对王权的畏惧,使周围的人选择用更小的安全成本来逢迎上意;二是居高位者自我封闭,不能走下圣坛,只能靠有限的信息源来做出时局的判断,自然导致了政令不畅,国势日衰。
鲁共公应魏惠王之邀做祝酒辞,他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齐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熬燔灸,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弗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今主君之尊,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之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其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
鲁共公说的这四个人都是旷世名主,但他们有没有真得说过这些话?我持怀疑态度。如果齐桓公真能知道”以味亡其国“,就应该果断地铲除易牙、开方之流,怎么遗此败类祸及子孙?其他三人概可推之。但,不管怎么说,一代君王能说出这样的一段话,可以说是振聋发聩,令人警醒。事件的真实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折射出的自励精神和忧患意识。更为难得的是,一向倨傲的魏惠王竟然点头称善,可见他也是一位有远见有智慧的国主,比之魏的最后一个国君魏安嫠王,简单云泥之别。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鲁共公的谏辞依然在为断上演。以酒亡其身亡其业者不计其数;以色毁其家毁其誉者更是不绝于耳......历史一遍遍重演。其实鲁共公说的这些“酒、色、味、台”就是一个字:”欲”。我们当然不能像他那样简单的一禁了之,可以更人性更从容一些:偶尔的小酌是可以的;吃自己碗里的饭菜也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只深爱自己的老婆自是应该;工作之余游玩放松亦未尝不可。这里有一个度的问题,这个度就是我们的法律规则,道德约定。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没有了借鉴,历史就成了小说。盛世之下,为官者可不鉴哉!?但悲哀的是,历史一次次重演,不是我们不读史,而是丧失了对悲剧的警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