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白鹅的王羲之黄庭经
了解中国书法的,几乎没有不知道王羲之写黄庭经换白鹅的故事。据说王羲之就喜欢大白鹅,有个山阴道士,特意养了一群白鹅,趁王羲之到山里玩的时候,让这些鹅在王羲之眼前晃荡。果然打动了王羲之,为了得到这群鹅,王羲之为道士抄写了这部黄庭经,然后高高兴兴地“笼鹅而归”。这种故事,在中国民间故事中有很多类似的套路,主要讲的就是只要学会投其所好,就能占到大便宜,里面包含了典型的小农式的狡狯,这种狡狯实在不值得提倡;但它却记载在了南朝的《论书表》,千古之下,山阴道士人人羡,纷纭都说羲之痴。
这部黄庭经,后来也就别称《换鹅经》。王羲之真这么痴吗?我表示怀疑。
而也有人怀疑,我们看到的黄庭经可能不是王羲之写的,原因是王羲之的一些结构习惯在这里看不到。当然,孙过庭早就做了辩护,他说王羲之写一个帖有一个帖的样子,“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
究竟是不是,我们不去追究,但黄庭经的书法水平极高,却是千古之下人所公认。
王羲之写的黄庭经共100行,每行20几个字左右,写完是个大工程,山阴道士真是占了大便宜。每个字大小不足一公分,笔画的精细程度极高。书写时,我试了6支笔,才找到一支勉强能写的;换了3种纸,最后勉强选用一种台湾产的纸。但笔还是不够满意,笔尖不大听话;纸也太熟,纸上还闪着反光,写出来的字笔画过细过硬。
只好凑合写了。再仔细挑下去,几天也写不成。古人说善书者不择笔,其实是善书者善择笔,王羲之就是择笔的第一高手,我们怎么跟他比?
写小字需要极静,因为写字时动用的,仅仅是笔尖上的几根毫毛,舔墨稍不当,书写稍失控,哪怕就是一口气呼吸稍粗,就会写坏一个字,乃至破坏通篇。孙过庭说王羲之写“《黄庭经》则怡怿虚无”,一点没错。写黄庭经的时候既需要极其谨细,同时还需要写得舒服放松些,不能太使劲儿,而又不能不使劲儿,这个劲儿很难拿捏。
好在只是节临。百日百帖,重在泛读,以后再精临。
写小字,需要放大来看。拍摄几个局部看看。笔和纸还是不满意啊。当然,关键是水平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