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要求又有所克制的生活
极简
大学毕业之后我的工作还不错,被压抑的物欲就爆发了。又因为我从小没人管,什么事都自己决定,所以我买手机买ipad,租了个套一的房子,还买了个车。当然这一切其实都不过分,对于女生来说我认为谈不上是很富裕的生活,但是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相对舒服的。不过我的有钱人朋友可以攒下80%的工资,家里给买了10w+的车,还经常给零用加油卡什么的,那自然是不能比。
我的享受心是很强的,希望自己舒服,但谈不上要奢侈。我要这个要那个,觉得人生之中必须拥有的事物很多,舒服的房子、床,漂亮的衣服,舒服的椅子,舒服的车。我还记得我的小车子开回来之后,没多久就被拖车拖走了,于是去交警那里认罚。当时什么都不懂,觉得多了一个物件可是也给我带来了更多的麻烦。我原本不需要那么多。
后来我也渐渐的知道,没有什么是可以真的“拥有”。一切都只是“经历”。到了北京之后,生存空间缩小了,东西多了更让人难以忍受。买一样东西,因为它在某个时间满足了某个功能,时间过了,功能满足,那就挥手道别。这样东西的价值也就够了。而那些每天放在房间里面的东西,朝夕相处的,就尽量是可以相伴一生的物件。对于还在租房的我来说,真正能相伴一生的东西非常非常少。
于是我有了扔东西的习惯。我知道很多淘宝和路边摊那些便宜好看的东西,最终不久就会被自己扔掉,所以我就克制自己去逛。我将自己有的衣服和护肤品整理出来,在我买东西的时候,我会想我家里同类的东西还有多少,如果有,我就不买。衬衫还有5件,够穿了,白色t恤还有3件,等哪件不能穿了扔了再买新的。时间长了,我发现我的东西越来越少,留下来的就越来越有质量。现在我的衣服够我穿了,每个类别都有了,我就不那么想买衣服了。
只关注那些对自己必不可少的,足够之后就不再强求。
活在自己能承受的物质生活水平之下一个档次
之前看文章说某个妹子一直过着在自己承受能力范围内最好的生活,我不禁为她喝彩。这样的生活是非常棒的。因为储蓄的本质上是财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重新分配。我不会想要把生前的财富带进棺材,但是我可能会留一部分青年壮年的钱给我的老年,或者给父母子女,再或者拿出做公益。如果将家庭视作一个整体的话(去掉时间和空间重新分配的因素),那家庭的消费及与之带来的效用就会存在一个均衡。
这个均衡理论上是在更多的消费无法带来更多的满足的时候,这个时候“一切都只是刚刚好”,在收入约束条件下,最大可能的实现了家庭的效用。
但是现实生活中面临两个问题,第一就是我们的收入不一定让自己达到满足均衡的消费水平,那需要提高收入,也有可能收入超过了这个最优点,那多余的钱怎么办;第二个问题就是,怎么样去评估自己的效用?马云的钱够用了,但他可能不会嫌自己1500亿太多。但对于一个老百姓,200万也可能够用了。
而我认为更好的消费在于稍稍比刚好能承受的生活更低一个档次。既要对自己的物质生活有所要求,又要有所克制。
&为了表里如一
《富兰克林传》里面有一句话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大意是说他常年非常节俭,他是一个质朴勤劳的商人,他希望他的外表看上去也是一样。对我来说也是一样,我希望我的物质生活以及我的外表可以代表我所生活的状态,代表我的精神世界,代表我目前的收入水平 。我希望我朋友们不至于揣测我的吃穿用度,知道我不浪费也不奢侈。我希望我自己表里如一的干净整洁质朴,而非奢华闪耀。
&为了保持心智和身体的敏锐和清醒
“在年轻的时候,坚持朴素的生活反而能够让自己更长时间维护自己的梦想。”适度的饥饿让头脑保持清醒和更强的新陈代谢,适度的克制让自己保持更强的斗志和方向感。前半句可看这个短片,曾引爆BBC收视率的BBC纪录片《进食、断食与长寿》,结论(断食让人更长寿)也许让人难以置信,但可能是在告诉我们,一些危机感会让我们的身体机能维持在有效的运转上。后半句可看《饥饿是很好的锻炼》,一脉相承。
我始终信服在物质上(同时也是精神上)有所克制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所长,保持对生活的向往。我也十分推崇要去消费好的东西:友情、时间、体验,不要让自己陷入贫瘠的生活状态,不要从未体验过好的所以不知道什么才是好的。所以我们还需要不断去提高自己的收入约束和生活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