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06E05G56 番外:个人回顾
0 背景
《好中文的样子》第二次小组作业,要求以“和合技”为基础,写篇千字文。不限题材不限内容,但要最少用到“微言大义”技巧,千锤百炼,悦耳动听。
1 第一个坑
在一开始,我们打算每个人写一小段故事,然后融合在一篇文章中。
结果最后融出一汪泪。
想把多个不同背景、不同主题的故事合成一篇文章,最多也只能编成一个小故事集,而不会是个有机整体。
花了许多精力讨论怎样安排才能让逻辑线合理之后,放弃了这个方案。
2 重新上路
振奋精神,重新出发。选了玛雅蓝提出的故事为基础,以Ted Chiang的《巴比伦塔》为原型,以固定流程推进:
- 每个人每天更新一次自己的版本,提交到 GitHub;
- 每天语音会议中,每个人朗读其他人的四个版本,同时其他人标记出自己觉得优美或不通顺的地方;
- 择其善而从之,继续迭代。
到了第七天,终于算达成共识。于是所有人在 GitHub 上异步修改同一篇文章,随时想到任何更好的用词、表达方式,就随时更新。
在03052200,终于完成了本次作业。
3 反思
1. 贪多与专注
第一个坑踩得并无必要。一开始是希望大家都能在这份作业中展示自己的想法,但结果却是一堆散碎片段。
而大家对这次作业的想法,应该表现在最后作业的语感和韵味中;至于故事是不是自己原创,本来就并不重要。
若是下一次依然有三天时间,应该每天每人最少提供一个新的小故事,来挖掘故事本身的潜力,然后选择一个故事展开和合。
2. 朗读与炼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对用词、对节奏、对结构、对韵律,都是如此。虽然“如果一篇文章读起来如果好听,那么估计也差不到哪里去”;但是这个标准非常主观。
在听别人多次阅读同一文本时,会意识到自己惯用表达方式的问题。为了避免标点符号给语气带来的不必要影响,我们在文章中取消了标点符号,转而用空格代替。是暂停、是并列、是停顿、是感叹,都由用词表达。
这种方式增加了难度,也迫使我们将重点放在选词炼句上。
3. 争执与妥协
和合技,是关于妥协的艺术。然而总会有条线存在,这条线就是大家对好文字的共识。对好文字的共识可能只能通过大量阅读同一系列的书籍来获得,但即便如此,也依然过于主观。
这可能是和合过程中的最大难点,而解决方式,可能只存在于反复朗读当中。当前的句子、整句的上下文、文中前后的呼应部分,都需要考虑。
一人读,他人认真倾听,随时记录随时反馈,这是我组能够想到的最好方式。
王佩老师说过一段话,大致意思是:即使每个人都有一百分,和合出的作品可能也只有六十分。若想达到八十五分,就是十分困难的了。
但是和合的意义,并不仅仅是一群人联合完成一件作品。它能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消除自己的偏见,并持续刻意练习,以精进技能。
4 结语
好中文是座塔,我们还在向上攀登。
不知塔顶要多久才到,不知塔有没有顶;
但意义在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