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槐文化”到“水文化” ——例谈学校文化的“体”与“魂”
学校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由物质到精神的认知过程。最初是一些标语、口号的题字,再是到校园绿化美化,然后发展到比较成体系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后来加上课堂文化,我们称之为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由千篇一律到一校一品,带动了基础教育特色发展,起到了文化引领的作用,让学校教育呈现出勃勃生机。
这种特色发展的背后,也就出现了一个问题。由于文化具有稳定性,归属性和认同感,那么,一个学生、一个老师,尤其是一个校长,从一所学校到另一所学校,必然有一种不适应。学校文化内化越深,不适应感就越强。这是必然的,就像我们西安人到了外地,总想吃一碗地道的扯面一样。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经历了三所学校。由于三所学校各有特色,各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感觉就特别明显。
我从教的第一所学校是西安市宇航中学。学校原来是航天第四研究院的子校,学校依托航天科技单位,“国家至上,争创一流”的文化深入人心,教职工责任心强,荣誉感强。学校确定的校训是“求索”,后来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形成了“梦文化”,这既符合学校特点,又有“中国梦”的背景,形成了独特的学校文化。
西安市第十九中学是一所老学校,始建于1956年,有着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尤其是杨虎城将军的女儿杨拯英先生曾担任学校书记,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学校一度曾经非常辉煌。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主要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均衡,逐渐落后。但十九中在西安市的最东边城乡结合部,肩负着十几个自然村的学生教育使命,还有大部分地区都是贫困偏远山区,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十九中为当地人民群众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培养了当地几代人,满足了群众的教育需求!这样的成绩不是拿分数和升学率能够说明的。历任十九中的校长、老师为此付出的心血也是值得充分肯定的。这是一种历史的责任和关怀。在十九中校园和田王街道,大量生长着几十年的国槐。国槐,就像在艰难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十九中一样。
结合学校的历史传承、地理特点和现实状况,学校确定了“槐文化”为主题的学校文化。学校从国槐身上抽象出“四种精神”:不择环境的扎根精神,不畏困难的担当精神,不计名利的博爱精神,不图回报的奉献精神。提炼出“教育从关怀做起”的办学理念和“关怀温润心灵”的校训,树立“崇槐尚德,素养立身”的校风,倡导“严慈相济,关怀文本”教风和“扎根静心,励志成才”的学风,把“不就一个育人才”作为学校办学特色,建设符合学情的“槐香课堂”,收到了良好效果。
西安市高桥中学是一所乡村初中,全校只有六个班,不到三百学生。学校地处浐河东岸、鲸鱼沟口,南望秦岭。学生几乎全部是当地农村子弟。学校依据自然、人文条件,提出“水文化”主题。学校的办学理念是“朵朵浪花放光彩”,校训是“厚积薄发,滴水穿石”,校风是“水清木华,生机盎然”,教风是“源头活水,浸润不倦”,学风是“逆水行舟,自强不息”。学校依据办学理念,开展多元评价,设立“浪花奖”,对师生、家长的优点,多角度多层面的进行表彰。多年来,形成了稳定的文化特色。
在宇航中学,我作为学校文化的践行者,经历了初期“求索”为基点的学校文化的深刻影响。在十九中,作为“槐文化”主要建设者,我经历了痛苦的思考,并享受着愉悦的体悟。在高桥中学,我从内心接纳并认同“水文化”,但这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就像到了南方,不能在想着扯面的美味一样。在一些场合,我不由得用“槐文化”的理念去表达“水文化”思路。“朵朵浪花放光彩”是为了学生个性发展,“关怀从需要出发”不也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吗?就是“求索”为基点的“梦文化”,似乎也有追求个人理想的含义。
这就让我不断的思考一个问题:学校文化的本质是什么?一校一品的特色,究竟有没有共性?如何更务实的建设学校文化?
数学的思维让我回到原点:什么是文化?也许理解了什么是文化,才能更深刻的理解学校文化。
然而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从来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从学术上讲,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几乎无所不包。从词源上看,《周易》中有:“观其天文,以察时变;观其人文,已化成天下”,这也是中文里“文化”一词最早来源。英语为主的外国解释则是:文化是包含知识、信仰、艺术、习俗、道德、法律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总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书中说:“文化即化人”。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顺德在《什么是文化》一文中,总结前人的理解后说;文化就是“人化”和“化人”,“人化”人去认识是世界,改造世界,“化人”则是用“人化”的成果去影响人、教育人、培养人、提高人。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生活的样式”,文化要以人为本,理解人,为了人。学校文化更应该是这样的,学校文化就是教育的方式、教育的艺术去“化人”。因为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不同,也就应该有不同的学校文化。
李顺德教授说,每一种文化样态,都有一种显性的“体”,每一种“体”的下面也都隐藏着一个“魂”。“体”和“魂”是统一的,就像一颗洋葱,一层一层的剥去洋葱的皮,也就没有了洋葱的肉。一校一品的特色文化,都有一个不同的“体”,也都以一个与之适应的“魂”。
“槐”是体,“关怀”是魂;“水”是体,个性化发展是魂;“追梦”是体,“理想”是魂。当我们抓住了学校文化的魂,就发现这些魂是相通的,都是为了人,理解人,以人为本,并且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共同根植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土壤之中。
党的教育方针指出: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传统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学校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基础。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学校文化的魂,应该是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个点,一个角度,一个侧面,它符合学校的特质、潜力或者希望;学校文化的体,就是能够负载这个魂的事物或概念,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依托。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果是一幅瑰丽的彩画,那么特色的学校文化就是这副画的一部分,他有自己的独特的色彩色调,但他能够折射出这幅画的底蕴。生命的任何一个细胞,它是独一无二的,但它却包含了这个生命的所有基因。
所以学校文化建设必须把“魂”找准了。有的学校过于强调个性自由,以至于发展到了自私,培养的学生没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有的学校过分追求精英化,一切追求高大上,结果走向贵族教育。这些都是不符合社会主义很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学校文化的“体”也就是魂不附体,魂不守舍。
明白了学校文化的本质,能够通过各具特色学校文化的“体”,抓住学校文化一脉相通的“魂”,我们就能很好的适应不同的学校文化,从而能够狠好的融入学校文化并不断深化内化学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