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三下第二单元《守株待兔》教学简案

《守株待兔》教学简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
2.理解“守株待兔”“释其耒”等词语的意思,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表达中。
3.明白故事的寓意:不应存有侥幸心理,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成果,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思考。
4.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体会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
5.分析农夫的言行举止,理解他为什么会被嘲笑。
教学重点:
1.理解故事内容,明白寓意。
2.体会文中简洁精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1.联系生活实际,深化对寓言的理解。
2.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 读通读顺
1.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字音。

2.师生对读,重点指导“耕、释、耒、颈”等字音及“折颈而死”等句的朗读节奏。
3.齐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 快问快答
故事讲的是谁?(宋国农夫/种田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笑话/好笑)
故事哪里好笑?(农夫不干活守树桩等兔子)

(三) 悟人悟事
1.主人公的重要信息有哪些?(宋人--宋国:联系上下文;耕者--耒:借助注释)
2.主人公的工作环境有何特别之处?(田中有株--触株、守株、守株待兔:拓展延伸)
3..发生了什么意外事件?(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4.齐读: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解释“走”的意思--快跑:联系生活、拓展延伸——走马观花、儿童急走追黄蝶)
5.主人公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想的?(做法:因释其耒而守株;想法:冀复得兔)
6.齐读:因释其耒而守株。(解释这句话的意思)
7.农夫这样做的结果是怎样的?(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8.复述故事(两种方案:填空法、逐句直译法)

9.假如游戏,感悟偶然性的同时,推理故事的不同结果:
假如田里没有树桩……
假如没有兔子来撞……
假如有兔子来,但没撞到……
假如农夫没有放下手中的耒……
10.读这个故事,你会有什么表情和心情?(笑与哭,更侧重于哭!)

11.角色扮演:如果你是农夫的朋友,你会怎么劝他?(从不同角度劝说,例如:小孩、其他农夫、猎人、官差等)
12.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类似“守株待兔”的例子?
13.以宋国人的角度回顾快问快答后,以现代人的角度审视快问快答,并探究宋人的可笑与可悲之处。

14.故事出自《韩非子·五蠹》,“五蠹”指的当时社会的五类人:学者、说客、刺客、懦夫、商人。
15.课后作业:尝试用学过的方法,课后自主阅读《战国策》里的《南辕北辙》。

(四) 识字写字
1.出示要写的三个生字:耕、释、其(关注笔顺,关注横和撇点的写法讲究)
2.老师带写耕,学生自写耕和其它两字。耕字口诀:三横长短不一,竖直撇尖点小,二字微微斜上,撇竖高低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