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寻踪》――寻踪,寻宗
读《阴山寻踪》,思绪常常飘忽不定。
如果说,阴山北麓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之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狭长的灰白色地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漠。那么,处在草原深处而且紧邻蒙古国边境线的我家,位置就是在“漠南”了。而这里,北方草原一个游牧民族在悄悄地成长,在公元前4世纪渐露头角,至前3世纪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在大漠南北活跃了约300年,这就是匈奴。
家我的祖籍在张家口,经常听爷爷说起,他的父辈去“大库伦”拉骆驼,其实那时我是没有概念的,像听故事一样。“大库伦”原来就是现在的乌兰巴托,蒙古国成立的时候,爷爷的一些家里人留在了那里,从此天各一方,再也没有回来。而爷爷的父辈,则留在了与蒙古国接壤的内蒙古。毗邻的同一片草原,却是咫尺天涯。读《阴山寻踪》,意外发现,寻踪,也在寻宗。我仿佛听到自己的祖先在茫茫戈壁滩上,摇动着那一串串的驼铃声起。
曾经在敖包山下,捡到一些已经铁锈斑斑的箭头,是三棱形的,打磨亮了,戴在脖子上。在那些激荡风云的历史长河里,号角催征,战马斯鸣,匈奴,这个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中最早统一大漠南北全部地区并建立起国家政权的民族,几百年来纵横捭阖,驰骋千里。如今,只能在这枚小小的箭头上,感受它的气息了。
“这样一个曾经在欧亚大草原叱咤风云,让华夏族既惧又怕,被西方历史称之为‘上帝之鞭’‘上帝的惩罚’的古老而神秘的民族,给后世留下了太多的谜团:他们从哪里来?他们凭借什么征服了如此广阔的大草原和不同的部族?又因为什么骤盛骤衰,几乎在最辉煌的时期陷落于分崩离析?他们最后去了哪里?”
读到这一段话,我再也读不下去了。
想起奶奶常常给我们讲一些那时我不太懂的故事,还有奶奶常常独自一人唱一些我们听不懂的古老的蒙古长调。那故事里,那歌声里,或许有着奶奶对祖先的崇敬,也有着奶奶对祖先的思念吧。奶奶在寻根,寻找她灵魂可以寄托的地方。
历史是有气息的,尽管这个名族的先民,没有文字记录下沧桑的岁月,但这种气息,却始终可以引领着我们走向遥远的历史深处。
而其中之一的草原岩画,“就使我们领略了千年以前这里的繁荣与辉煌,也使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这里的先民不仅仅是盘马弯弓和疆场厮杀,他们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
书中对岩画的描写极为详尽,我努力展开自己的想像,徜徉在这样一个奇异瑰丽的历史长河中,仿佛穿越了千年时光,与这些先民对话,感受他们曾经的喜怒哀乐。
合上书,把飘忽的思绪再次拉回到现实,我在想,或许书里配一些图片,是否更能让我们触摸到历史的气息呢?
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