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转化熊孩子
当一个孩子遇到行为上或学习上的问题的时候,作为大人,很多时候回束手无策。
例如,一个孩子在超市喜欢上一个玩具,于是他就央求父母买这个玩具。父母觉得家里已经有玩具了,这个就不买了。但是这个孩子坚持要买,并且在躺在地上哭闹起来。
这时,家长要么妥协,买玩具给孩子。据观察,大部分家长采取的做法。这样的后果就是让孩子习得:他需要的东西就要满足,如果不满足,就哭闹。只要哭闹,就会得到满足。童年的思维模式的强化,这个孩子就再也长不大了,尤其是女孩子。
家长要么以命令阻止孩子,并威胁孩子再不起来,家长就要走人。当孩子看懂父母真的走时,可能哭得更凶,并且歇斯底里地跑向父母。这时类似做法的反复,来自孩童时代安全感消失就会遗失殆尽。孩子的人格模式建立在服从的基础上。如果不服从,就会有失去的危险。探索创造之精神很难萌发。
还有些家长,会以一种羞辱的方法对待这类孩子,用刻薄的语言数落孩子不知羞耻,丢脸,甚至用手戳孩子的脸蛋等等。经常被羞辱的孩子,要么困在自卑里不能自拔,要么开出仇恨之花。
好的做法是先理解孩子,然后转移注意力,最后提供问题解决的方法。
先说理解孩子。就拿上面提到的例子来说,当孩子很想买喜欢的玩具,但是家长认为家里已经有很多同类玩具,或者孩子喜欢的玩具价格过于昂贵。这是,家长这时可以克制一下情绪,蹲下身子,握着孩子的小手说:“看得出你真的非常喜欢这款玩具,要不然你也不至于不想走了。”这样的表达,目的让孩子知道家长是理解他的需求,并实现了共情,缓和孩子的情绪。
不过,当一些孩子面对家长拒绝就歇斯底里哭起来。这时,我们发现更多的家长会妥协地说:“好了,好了,别哭了,买就是了。”或者威胁地说:“1,2,3,停止哭,再哭就不要你了。”或者是挖苦地说:“看你,看你,多羞啊。”使用这三种模式的家长,已经忘记大人也是小孩子的时候,也是一样喜欢玩耍,一样喜欢各种各样的玩具,一样的嘴馋这些原始的要求。原始的需求能量是巨大的,再加上孩子们的前额叶尚未发育成熟,是无法很好地对自己的行为加以控制的。另外,一个孩子的成长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完美的孩子是没有的,也不应该追求培养完美的孩子。基于这点,我们就应该无条件理解孩子们所范的错误。
其次是转移注意力。当孩子缓和了情绪,家长可以问题孩子:“你觉得这个玩具哪个方面吸引了你呢?,和妈妈/爸爸说说。”面对这样的安抚,我相信没有孩子还会愿意在地上哭闹的。巧妙地转移注意力,帮助孩子跳出当前的场景,引发孩子对新场景的关注,及时终止孩子歇斯底里的发泄,既能够安抚孩子恐怕失去的心,又能够及时阻止矛盾的升级。这个方法应该是家长育儿必备良方,毕竟,和一个孩子死磕,并得出个胜负,已经不是一件理智的事情。
第三是给孩子提供问题解决的选择方案。当孩子给家长滔滔不绝说出他喜欢玩具的各种原因时,家长依然可以通过共情回应孩子:“这个玩具确实是特别,要不怎么回吸引你呢?”
如果如果玩具确实是不错, 可以建议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购买。(前提是孩子有零花钱)或者引导孩子,买东西要货比三家,提议多走几家商店。也可以提议孩子通过网络,查看电商平台同款的玩具的性价比。这样既增加亲子交流,转移孩子只关注玩具本身,又可以给孩子普及一些浅显的经济常识。
如果家长最终认为该玩具不值得购买,但孩子却坚持一定要买,并且准备用哭闹的方法来达到目的。父母就是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真的很喜欢这款玩具,不过家里已经有很多这样的玩具了,这次就不买了。如果你选择在这里哭闹,我们可以选择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等你哭完在走。“如果小朋友真的体验过哭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时候,他一般会摈弃这种方法来达到个人目的。相反,很多家长是不忍心看到孩子歇斯底里的哭闹,(尤其是老人家带的孩子)然后就无限地妥协,最后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特质。
以上提供的方法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是真正俯下身子了解孩子的需求,与平等对话,并且又能坚持原则,温柔而坚定地陪伴孩子的成长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需要家长的耐心,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