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在何方?《 Why Poverty? 》系列纪录片第8集《
下课后我把几个没交作业的学生叫出来谈话,有一个高高大大的男生一脸满不在乎的样子,挑衅式地说他就是不想做也不想交。我问为什么 ,他说他不准备参加高考。我感觉情况有点不正常,就草草打发了其他几个学生,把他单独留下来。
你为什么不想参加高考?
我学不进去。
那你想干什么?
我准备明年当兵去。我知道自己不是学习的那块料。
我一时有些同情这个学生。但是我没有劝他。倒觉得他想法挺好。
其实当兵也是一条出路。如果确实学不进去的话,参加高考的确没多大意义。
我像对待老朋友一样对他说了些不适合当着众多学生说的话。
说实在的,高考对许多学生来说没有多大意义。普通班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陪练。你看我每节课经常提问的那些学生,你认为他们会在高考中取得好的结果吗?
可能会吧。
不会。就这些平常看起来好像不错的学生,没有一个能考上重点大学。能超过470分的也不会多于两个。全班60个人能够考上两个二本就算很厉害了。大多数学生只有上三本的机会。而三本上出来,在人才市场根本没有什么竞争力。大点的公司只要985和211毕业生,三本的资料连看都不看就挑出去了。
而且,三本学校不是民办大学就是独立院校,高职。这些学校目的就是收钱,学费都在一万五以上。
高考真的这么难吗?这个男生可能从来没有人这样说过。
真的很难。我带过的学生有两个现在还在补习班,我看过他们最近的模拟卷子,估计今年要考上二本都是问题。他们学习也很努力。但是成绩就是提不高。这些话作为老师本来不应该说,但是你给我说了实话,我也对你要说实话。你的选择也挺好的。
像我这样农村的家庭,就算上个三本学费也供不起。所以我就想当兵去。我坐在教室里一句也听不进去,根本就没有学习的想法。
那你还算有自知之明。学不进去了就算了。放以前,我或许会说,学不进去也要学,能学多少算多少。但现在,觉得那样说简直就是废话。
我突然想起这个学生在我上课组织学生唱地理歌曲时唱过一首改编的《盛夏的果实》,唱的非常好。
你是不是叫李春光?
就是。
那你唱歌不错啊,你可以参加艺考班的训练,将来就是去部队当兵,也有一技之长。
我唱的不好,高音上不去。而且我不喜欢学习,就是喜欢动手操作,或者制作之类的。
我们地理社今年有个地理制作,那你愿不愿意加入进来帮忙?
我愿意,我很乐意给人帮忙。老师你要是有啥要帮忙的就叫我。
李春光是个听话的孩子,不爱学习,但是上课老实,也不捣乱。好在对于将来的前途和出路,他有自己的打算。而绝大多数学生,却是迷茫的。重点班选拔过之后,普通班的学生,有百分之九十在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上都非常欠缺。说实在点,不是学习的那块料。世间有很多事不是你努力就能实现的。
问题是,他们都不知道高考的严酷性,带着碰运气的侥幸心理。对于高三毕业后的出路一无所知。大多数人认为,考不上二本了可以上三本,反正能上个大学。
也有人说,现在上大学容易的很。考不上好的就上个一般的。只要有个高考分数,就有学上。好坏混4年出来,有一个文凭。反正好坏国家都不分配。
这话似乎也没错。
但这是出路吗?
不是。有时候是死路一条。
记录片《 Why Poverty? 》系列第8集陈为军导演的《出路》,揭露了背后的真相。上学返贫,是真实存在的。
一个民办教育的招生老师王振祥说:
“教育产业化实行这么多年,基本来说,所有的优势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城市里边,农村小孩没有良好的教师团队,他们没有办法,他们进不了重点大学。他们就只能够来选择像我们这样一些对你的分数没什么要求,但是最终又会发给你一个大学文凭的这样一个商业性质的学院。”
开始就是不平等的。一个骑自行车,一个坐奔驰。再加上个体差异,上了高中,差距就越拉越远。有的家长说,我娃在小学考双百,初中也都是前几名,怎么上高中就滑得这么快呢.?
那是不一样的。小学初中是知识测试,高中是综合能力和水平测试。先天的差异在高中一下就能体现出来。
影片开头三段字幕直抵现实。
“1997年中国政府推行教育产业化政策,从那时起,高等教育变成了一件商品。”
“在中国,高考是每位学生命运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它决定了考生一生的出路。”
“在这场考试中发挥最好的学生,将会进入由国家财政支持的重点大学 ,大多数人则需要支付高额的费用进入民办高校。”
王振祥就是一所民办高校,也就是野鸡大学的招生老师。这位三十岁出头的讲师,他的任务是招生,面对每年大量的低分考生做讲座,哄骗。
“每个人都定了任务吧。每场讲座平均下来至少要转换三个学生,去交100块钱的注册费用。去年我大概讲了50场讲座。”
“我们是个公司,我们不是个学校,严格来说,它只是个公司,就是把学生弄进来,交了钱,再发毕业证书把他们弄出去就可以了,中间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学校从来不会管你教的好还是不好。”
这是一个有良知,却又做无良生意的谋生者。
“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弘博软件已经拥有了一个自己的专业级的人力资源团队,与4万3千多家企业建立了一良好的人才输出平台。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每个人都面临着来自4万3千多家企业多达10个工作岗位的选择。”
王振祥自己也说,这些数字全是假的,说着自己都脸红。
“什么宣传片上的读书阅览室啊,项目实验室啊,商业报告厅啊,项目讨论室啊,学习室啊,什么乱七八糟的,没一个是我们学校的,全在百度上搜索找的图片。没百度这些人怎么活啊。”
“弘博的百分之九十的老师没有老师资格证这样的东西。可能就是说,你在外面的公司里做过一段时间的网络,那就可以去网络教室,反正学生也不学。”
“把学生强制性地安排到外地,引用上面那位良心叫狗吃掉的领导说的话,送出去有一个好处 ,学生经济压力大,来回车费也贵,即使你推荐不了工作,但是他迫于生存,他也会自己就地解决。免得回来扯皮。”
这些打着职业教育之类着头衔的学院,目的就是赚钱。你交了钱,最后能得到了就是一张不值钱的毕业证。而这张毕业证在将来求职的时候,是没有什么含金量的。人家也不会看。
万超拿着一张武汉大学珞珈学院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证书上了人才市场。能够接收他的都是些营销、清算收帐等简单业务,工资还不够自己一个月租房和吃饭的费用。武汉大学珞珈学院就是三本,挂靠名牌大学的独立学院,是民办大学,其实与武汉大学完全不搭边。虽然比王振祥招生的商业性质的弘博大软件学院要正规些,但收费、就业,都没什么区别。
“我们那年招的比较好,大概有5000人。一个学生学费是12500元。一年就是5千万,所以那个老板赚死了嘛。”
“对那些学生来说,压力太大了,家里牛啊猪啊都得卖,说不定还得卖套房。但是没办法啊,为了小孩上学嘛,”
“城市里的小孩不上当啊,他得到的资讯多,他晓得你这个是怎么回事。”
城市里的孩子哄不到手,就把目标对准农村的。农村孩子考不上好大学,又成了骗子的一口菜。
“你说那些农村里面的小孩,上学之前连电脑是个什么东西都不知道,你还让他们去学软件,去学计算机,去学编程,去学平面设计,他们本身就不是学这个东西的料。再一个,老师都是过去混时间的,学生也是去混时间,台上台下一起混。”
这路越走越窄。
“我一个搞平面设计的,他都能让我出来像个民工一样,每个村子里面跑去招生。不能说像民工吧,也像传销一样。到时候我的学生出之后能是个什么样子……”
“开场三分钟,要先讲个故事。要在十分钟之内,让听的家长和学生把眼泪流出来,就成功了。只要把家长忽悠到手,学生就不用谈了。”
“就业明星的视频,到时候会放给学生看,假的要死。台词都没背好,编谎没编好,他自己说不下去了,要停一停。”
“没人能在这行干 得久,流动性很大,每个人都想辞职……昧良心啊。我一讲完就走人,尽量避免跟他们有过多的接触。接触多了自己受不了。”
“越是老实的人,他越听你忽悠。”
王盼就是这样被忽悠来的。父母都是乡下人,到武汉租房在工地搬砖打工供王盼读书。王盼这一年考了388分。这是每年高考占绝大多数比例的一个分数。
这个分数在有一年连三本都上不了。
王盼的母亲是个残疾人。失去了右手。夫妻都没有文化。她只知道孩子没考好是不是不努力,是没发挥好。她不知道这根本不是发挥好不好事。是压根儿不具备相应的学习力。
她领着王盼听了王振祥的讲座,填上一张表,做了测试,交了一百块钱。好在弘博学院倒闭了。王盼最后拿到一张长江职业技术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王盼一家照样举办了请客庆祝仪式。王盼的母亲也喝了不少酒。他们觉得孩子总算上了大学。
当然学费也不会少。
王盼母亲说:
“她要是考的好就不存在很高的学费了。”
“她(王盼)也知道考一本学校比三本学校学费便宜得多。”
至于将来毕业后的择业,他们没有想过,反正是上了大学了。
然而珞珈学院的万超就是一个例子。到处碰壁,难以生存。三本毕业,不是985,不是211,在劳动力市场上,依然在最低端挣扎。这就是所谓的“蚁族”
“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民办高校的数量增加了30倍。每年有超过200万的毕业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这些在城市生存边缘挣扎的年青人,被人们称为蚁族。”
这是影片在2012年11月播出时的数字。
现在又过去了7年。
高三毕业,大量二本分数线下的学生面临着被王振祥忽悠的可能。在强大的虚假宣传下,要仔细甄别很难,几乎是防不胜防。
四年三本上下来,光学费至少就是6万,这是保守的。还有生活费用,每年1万,加起来就是10万。这对于大多数家庭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农村家庭意味着因学返贫。而毕业后又处在择业的未端,就算在城市找一个月薪3000元的工作,除过房租吃饭,至少得8年的时间才能挣回来。而8年之后已经是30岁。而立之年,拿什么买房结婚,谈论未来?
《 Why Poverty? 》是由国际非营利组织STEPS INTERNATIONAL和英国BBC广播公司、丹麦DR广播公司电视台联合推动的非商业计划。这项公益项目推出了8集以讨论贫穷为话题的系列纪录片。2012年11月起在70多家电视台全球播出。《出路》是第8集,又名 Education,由中国纪录片导演陈为军执导。话题直击中国读书致贫的焦点。它揭开了一个盖子。让人们看到教育不公平背后的问题。更让人们了解了大量民办高校商业性质推动下的运作真相。
读书读不好就没有出路,就是绝路。
但是不读书就有出路吗?
教育产业化,是谁的产业?
挣扎在城市生存边缘的蚁族,突然发现自己在最需要学习提升自己的时候没有学到东西,庞大的人才市场自己价值低微,看到重点大学毕业生以年薪论值,才知道知识就是价值就是财富,然而学习的时间已经过去。像珞珈学院毕业的万超这样的学生,原来以为口才好,会社交,能吃苦,什么工作都能应付,换了几个工作之后才知道,事情并不是那样美妙。现实不是想像,荒废的大学时光在现实面前无法讨回。
弘博软件教育倒闭了,老板把钱投到了另外一所挣钱更快的学校。
2019年4月12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