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义
文/魏千洛
回京后,一直隔离在家。
止不住地各种查机票,想等解禁后再出去。
有伙伴疑惑:不是刚回来?!老去玩,有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好问题。
有人说:“旅游就是从一个你厌倦的地方到一个别人厌倦的地方去。” 未免过于消极。
我更喜欢奥古斯狄尼斯的说法:“世界是一本书,而不旅行的人只读了其中的一页。”
所有的地名,都是平面的,死板的,只是一个叫法。
没有去过,永远不知道那里正发生着什么,只能凭借去过的人的主观感受和判断,带你管中窥豹。
别人说好,你就听个好,别人说不好,你就听个不好。
加过主观评价的都不是真实的世界。
不生动,不鲜活,不真切。
《培根随笔》中论游历时说:
年轻时,旅游构成了教育的一部分;年长时,旅游则构成了经历的一部分。
如果一个年轻人想在有限的行程和时间内迅速地获得大量的知识,就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他必须在去之前通晓所去国家的语言。
其次,要有一位熟悉那个国家情况的监护人或仆从,随身带上介绍该国的图片或书籍,以便随时解答他的疑问。同时,坚持写日记的习惯。
另外,不要在一个城镇待得过久,停留的时间长短应取决于该地的价值,但是不宜过长。
不但如此,如果待在一个城市,不妨换换住处,从城市的一端搬到另一端,这样一定可以广交朋友。
此外,在交际方面,不要只与本国同乡交往过密,要去所在国的人们常去的地方用餐。
最后,在到达一个新地方的时候,应设法拜访当地的名流,这样在之后旅途的参观访问中,也许会获得他们的出手相助。这样才能够在短暂的游历期间收获得更多。
此外,一个人旅游的经历最好体现在他的言谈之中,而不是表现在衣着和举止之中。
这是一段几近完美的旅游的建议。
懂当地语言,可以形成自己的判断。
有熟悉的当地人,可以更客观看待自己的判断。
坚持日记,让感受更加客观,而非随着时间流逝而令感受浅淡,褪色,直至忘却。
多地停留,可以体验差异,洞见不同。
了解当地人,拜访名流,既见白丁,又见鸿儒,不同人群,对同一事件的理解都截然不同。
听完培根的建议,“世界是一本书,而不旅行的人只读了其中的一页。”,可能改成,“世界是一本书,而不 会 旅行的人只读了其中的一页。”更为妥贴。
包括我在内,很多人是不懂得如何旅行的。
写写日志,拍照发朋友圈,了解一星半点关于城市的信息,略了解一下当地人,大概也就是这些了。
每次出行回来,我都有点可惜。
觉得错过了许多。
或者,看到别人的游记时,会觉得,咦,那个我怎么不知道,那个怎么没听说。
旅行只是匆匆路过,时间不长,远不如生活在当地的人的感受真实。
之前有位伙伴,去美国留学,她独自前往,到时出了些差错,要临时定酒店。
她说她去酒店的路上,穿过一片黑暗的小路,那里有些不像良民的当地人,还有醉酒的黑人踉跄走过。
她一路疯跑,在夜色中瑟瑟发抖,而对于未来的路,又万分不确定,她说起她蜷缩在酒店,心中难以平静。
很多年过去了,她谈起这段,仍记忆犹新。
后来,她走遍美国角角落落,从贫民区到富人区,从校园到职场,她对美国有深切的感受,即便回国后,还是会想时不时,再去走一走。
见识过好,见识过不好,真实感受过,仍然爱它,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2015年,我终于下定决心去趟以色列。
如果不是听到一位去过又安全回来的伙伴说那里很安全,我可能还要再纠结个几年。
谁会想到,那里安全到半夜12点,两个姑娘还能在街上乱逛。
以色列从来不是人们所以为的安全或是不安全。
巴以一直在冲突,只限他们之间。
对于普通游客,特别是中国人,他们友好地不象话。
荷枪实弹的士兵,年轻憨厚,会咧嘴笑,和我们拍照,枪就在我们手边。
我挺好奇:“不怕我们是恐怖分子吗?”
“不怕,恐怖分子靠近不了!”
耶路撒冷的街头,大批信教的人戴着礼帽穿着西服,极为绅士状,沿街乞讨,半分没有犹太商人精明富裕,他们养活不了自己,是社会的蛀虫,如果不曾到过,亲眼见过,我是想像不出的。
有很多犹太人不远万里来到哭墙,哭墙男女分区,相同的是,这些人面带哀凄,失声痛哭,怀念他们失掉的家园。
我们夹在她们当中,看她们因哭泣而肩头耸动,也有哀嚎无法自已的。
她们写好纸条,上面是自己的愿望,塞到哭墙墙缝里,寄托哀思。
纸条很快掉下来,或,经年累月,纸条会被腐蚀掉,她们清楚明白,但还是一年一年重复同一个动作。
她们是失掉故国,备受摧残遭过屠杀而活下来的一群人。这是我们无法感同深受的。
也有六七八十岁的高龄老人,礼貌问,能不能陪他们练一下中文,因为他们刚开始学习,需要足够多的练习。
给我们看手臂上的中文纹身“快乐和幸福”,还有他们到访中国的行程计划,字迹工整地写着,北京,上海,杭州...,然后热切地说,我想去中国看一看。
单是“精神矍铄”已不足以形容。
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互不确定谁才是以色列的首都。
AHAWA的保湿面霜里有15克拉的碎钻,但只卖不到3000人民币一瓶。
以色列的钻石切割非常厉害,世界上85%的钻石切割都在这里完成。
约旦很穷,孩子们在上学时间,不上学,会在景区叫卖明信片,1dollar和1美元都说得字正腔圆。
可它还有世界新七大奇迹的玫瑰之城佩特拉(Petra in Jordan),还有一半的死海,那个漂浮不死,却已经逐渐断流的死海。
死海海水是真的咸,我们将海泥挖出来,涂抹全身,是绝佳的美容面膜,全世界每年有很多皮肤病人泡进死海,治疗皮肤类疾病。
米兰的街头,时尚现代,过了晚六七点,想找个餐馆,着实困难,他们早早下班,各种节日都是歇业的理由。
当地人也会抱怨,说米市的人懒散,不思进取,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
一位汽车内饰工厂的总经理,一边眨巴眼睛抛媚眼,一边让猜岁数。
很正统的意式帅哥,梳着一丝不苟的头发,略花白,时尚西服,上衣口袋别着手绢,打着领带,眼巴巴问。
岁数?怎么猜?
“45?”“50?”“55?”
人家笑,眨巴左眼,69啦!
也有64岁的法国帅哥工程师帮腔:当然要工作!退休在家,一天,你觉得很爽,两天,你觉得不错,第三天,你开始觉得自己Rubbish。
好吧,好吧,不是所有的上岁数的人,都是希望提笼遛鸟喝保健品含饴弄孙的。
对,还有出生在荷兰,公司开在意大利,住在德国的老帅哥,精通5门语言,还在学习语言,虽然恐高严重,但是爱满世界乱飞,最爱问what 和 why,在最动乱的时节跑去伊朗,然后辗转回来,惊呼,好险!my gosh!妈妈咪呀!
还有一年,在早稻田大学门口,我们去找校园美食,但我吃素,选菜时颇有点费劲地表达。
然后有一位日本绅士走过来,60岁出头模样,蹲下,掏出一个翻译器,双手托着,放在我们桌前,用简单的中文词询问,让我们把中文打进词典中,帮我们点上不带肉汤的荞麦面和素天妇罗。
很是羞涩问,能不能和我们拼桌。
落坐时,他放下厚实实的书包,拿出中文讲义。
说起他退休后,进修中文,有些语法想要请教。
去迪拜前,大家都觉得只是壕而已,遍地黄金,没有文化。
其实,人家每年都过主题年,2019年,人家全民过的主题年是“宽容年”。
酋长的办公室当地人可以随时进,所有工作区的办公室门都是开着的,清明而作为的政府。
他们建最高的塔,最大的购物中心,造型奇怪的门框地标,都是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来一掷千金。
免签,非移民国家,开公司要当地人作保,作个妥妥的中转站,却又各种为当地人谋福利。
富豪遛老虎只是营销手段,那里有穷人,我们吃过四人餐,三条烤鱼,一份素菜,四份主食,只花了不到40人民币。
也有壕地,帆船酒店一晚8000多人民币,里面配的洗漱用品都是Hermès,金灿灿的电梯门。
路上跑的壕车有,但更多的日系车,如同大多数的一线城市,有穷人,有富人,宣传片上看到的只是国家宣传的一面,仅此而已。
泰国的20泰铢小费就可以让当地人开心好久。
双条车总是人满,满到有人站在车厢外,扒拉着车顶,晃悠悠站着,感觉随时会掉下来的模样。双条车司机会揽客,价格报得比出租车还贵,我们好奇问过一次,实在没有勇气乘坐。
泰国的牛奶酸奶燕窝是真的好,便宜到离谱,随意跑去哪个超市就能买上一堆,花费不到百元。
有些景点,无袖和短裙不让进,有些要脱鞋进,地上七七八八摆成个鞋市场的模样,但没人拿错鞋。
当地人是真心敬爱泰皇,听说偶遇,会满含热泪跪拜,不曾亲眼见过。
泰国人特别慢性子,开车慢,排队慢,上菜慢,你急,他们会回一句,“载盈盈”给你,意思是,慢慢来。偶尔会加上一个,“水晶晶”,你就只能笑。
哈哈,旅行的细节,片断,经历,慢慢融入你的生活里,见识中,行过的路,遇见的人,然后我还是我,我也不再是我。
等我很老很老很老之后,我也许会感叹:
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只是因为我爱旅行。
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