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值得看生活、文字诗与诗

石村(14):老房顶

2019-05-24  本文已影响215人  李彦国
檐的

石板房是王金庄的特色建筑,但不是主流建筑。本地人不叫石板房,叫“檐的”,它只是天下雨时的临时避所,建在山上的田间地头,村子里不建檐的,村里的建筑是四合院,老北京那种四合院,只是北京的建筑是砖木结构,王金庄的房屋是木石结构。

一条小河从西到东,把村子分隔成南北两部分,北坡的房子座北朝南,南坡的房子座南朝北,南庄北庄,遥遥相对。

不论南北,靠山为主,主房起楼,建两层,人字顶,石头砌墙,瓦片盖顶。青石碧瓦,蔚为壮观。其余三面,都建平房。

平房

一街比较宽敞,集体化时期,大队批地基,安排“三间头”,主房盖三间,适合一家居住,单门独院。

村后几道街,两山夹一沟,相对狭窄,批地基时,一般为“四间头”,主房四间,盖成后,一分为二,能住两家人。

“三家不成场,两家不成院,”"四间头”房子有很多弊端,改革开放时期,大多改为五间一户。

平房房顶结构,从下到上依次是梁,檩,椽,笆,黄泥,白灰石子。

间架不能太大,间架大了,要用长檩,长檩经不住石子压,“丈檩不压自驼。”一般保持七尺左右。

白灰石子房顶,被普遍采用,起于何时呢?王金庄人什么年代开始烧白灰?

烧白灰要用煤碳,煤炭要从山外运来,而王金庄通车是在1965年,那年我6岁,1965年5月13日,第一辆汽车从外面开进山里。而王金庄人很早以前就已经用煤炭烧石灰了,这个煤炭肯定不是用车运来的。

王金庄人出境有七条古道,其中一条是“王金庄——冶陶”,冶陶是武安县的一座古镇,村志记载,“由于冶陶是古镇,过去王金庄山货出境、买煤驮炭,路过此道。”赶着毛驴,驮上煤碳,翻越七水岭,山路30里,驮多少趟才够烧一窑白灰啊。

在我的记忆中,王金庄有五个石灰窑,其中,一个建在小南后石络,一个建在余角岭。都在高山上。王金庄到处是石头,为什么非要把煤炭驮在高上上烧呢?老农说,那里的青石烧的石灰,捶房顶万古不坏,并且年代越久远越结实。

捶房顶用的石子,是用小锤子一锤一锤敲出来的,有人盖成房,敲不够石子,和学校老师联系,让同学们给敲,我们敲好石子担到户主房顶上,过称,按重量开小费,同学们挣了钱,买本买笔。回忆那段童年岁月,虽苦点,但也快乐着。

石子敲够了,堆在屋顶上,满满的,然后抬来大铁锅,倒进白灰和清水,搅拌均匀,再把灰水倒在石子上搅拌,摊开,厚度在半尺以上。

摊平整就该捶房了,前来帮忙的乡亲,每人拿着捶板,一个挨一个地蹲着,鞭嗤鞭嗤捶起来。

捶房要前后错开,你捶一下我锤一下,如乱马奔腾马啼声,若满房人将锤板同时落地,梁檩承载不了,如果同时向下锤打,一旦砸断了大梁,房顶坍蹋,人会掉下去埋在石子里,这样的事不是没有发生过。生产队捶房时,就“砸住了社员,没砸住队长”。言外之意,埋怨队长使用的梁檩不够粗,却不怨自己捶房时同时拍打。

石头房子老房顶,记载着王金庄人千百年的艰苦生活历程,90年代,人们抡起大锤,捣毁房顶,重新翻修,几年的时间,几乎全部改造成了水泥钢筋结构。如今的孩子们再读明代于谦的诗,变成了谜语。

谜面: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

留取清白在人间。”

谜底:烧石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