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养富养,不如爱的教养

2019-04-10  本文已影响0人  庞庞_f3a2

父母终身学习的意义在于:经由漫长的阅读与学习之路,即便未来依然不是完美的父母,但我们终于可以说,这已是我走过千山万水才到达的高度...

作为一名家庭教育工作者,在过去的经历中发现,虽然现在重视家庭教育的父母比从前增多了,但大多数的家长仍然很苦恼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在这里,给大家推荐美国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诗联合著作的关于亲子之间爱与沟通技巧的《如何说 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 孩子才肯说》。

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书籍更是琳琅满目,层出不穷,妈妈们要照顾孩子,要忙于家务,要为自己的事业打拼,很多妈妈感叹:实在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一本一本的看过来,于是,如何选择一本真正能帮助到自己的书尤为重要。

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诗是国际著名亲子沟通专家,在纷繁多样的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里,《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被列为十大畅销书之一。美国公共电视台(PBS)根据书中的每个章节制作了一套六集的系列节目。

这本书写给每一个苦恼如何与孩子沟通,亲子关系疏远的父母,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包含理论讲解、实践操作、原则、小贴示之类的内容,简直就是一本关于沟通的实操手册。

书中有很多经典个案和操作步骤,配上卡通漫画,生动展现每个技巧,父母们可以看一眼漫画就能很快复习一遍。更可贵的是作者清晰简洁地创造了一套操作方法,给出了实现这六个方面的30种技巧, 辅以大量的常见场景和问题加以说明,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我们可以把这些技巧反复练习,灵活运用。

我选择抽取其中两个点: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以及学会赞赏孩子为大家讲述。

                  1、所有的感受都需要被接纳


    当我们说所有的感受都需要被接纳时,并不代表所有的行为也需要被接纳。可是我们容易把感受和行为混淆,比如当小朋友家长说她很生气时,家长通常会说“别生气,不能生气,生气是不好的,有什么值得生气的”...为什么父母们会对生气这件事反应如此恐惧,是因为他们认为生气就等于发脾气、打人、哭闹...而这正是父母们需要改变的第一个认知,情绪是没有对错好坏的,只有行为才有,如果我们尝试接纳孩子的感受,当他们对我们说“我很生气”时,我们可以说“是的,妹妹把你搭了许久的积木弄倒了,你觉得很生气”,这是对孩子感到生气的看见和理解,但并不代表你可以打妹妹一顿,或者做出伤害自己或者别人的行为,帮助孩子面对他们的感受,孩子需要他们的感受被接纳和尊重。

我们来看看如何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处理孩子的情绪:

1、改变心不在焉的态度,全神贯注地聆听孩子说话

孩子找到父母倾诉的时候,父母马上放下手头的事情,认真听孩子说,这个动作和过程本身,就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是被尊重的,他们自然会更愿意倾诉。有的时候,父母什么都不用做,他们同情、认可的态度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支持和安慰。

如,一位妈妈说,孩子摔倒了,哭闹不停,爷爷奶奶爸爸争着哄呀劝啊,都没有用。自己温柔地将孩子抱过来,轻轻地帮他吹吹伤口,亲亲他,孩子就安静了下来。孩子要的其实是那种被尊重、被爱护的感觉。别以为孩子小,可以随便对待,其实他们是十分敏锐的。很多父母视孩子为问题和麻烦,自然,孩子就会给他们找一堆问题。要知道,孩子只有在感觉良好的时候才会通情达理。

2.认同孩子的感受,而非直接给出建议和帮助

当孩子向父母讲述自己的遭遇,父母既没有给出一大堆建议,也没有随意指责或建议,反而只是简洁地回应:“哦”“嗯”“我知道了”,其实对孩子是莫大的安慰。这种反应是对孩子感受的认同,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消解情绪的作用,待孩子情绪平复,父母稍作引导,孩子自己就会有能量去分析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父母的态度,敷衍了事只会让孩子感到虚伪以及父母对自己的控制。只有当父母给以共情,并且言辞充满真正的同情之心时,我们所说的话才能打动孩子。

3.将孩子的感受恰当地表达出来,而非否定孩子的感受

父母们通常不会这么做,是担心说出孩子的感受,孩子会更难受,哭的更厉害。其实相反,孩子听到这些话时,会感到安慰,会感觉到有人理解他们内心的感受。

女儿和最要好的小朋友吵架了,她很生气的说:“我再也不和他玩了,讨厌。”我感觉到这看起来生气的背后是对失去友谊的伤心和沮丧,也许还有对不知如何和好的无助和挫败,于是对她说:“你很看重和他之间的友谊,你们吵架这件事一定让你感到很难过很沮丧吧,也许你觉得自己被抛弃了。”

用“难过、沮丧”这个词将孩子的感受表达出来,对孩子来说是极大的帮助。因为认识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复杂的负面情绪,对个体来说是比较难的事情。对孩子来说尤其如此。因为情绪是一种混合的主观体验,并伴有生理唤醒。

若是父母通过认真倾听了解了孩子的感受,并用适当的词语表达出孩子的感受,其实就是一个帮助孩子了解自己情绪的过程。这是一种情绪的认识,更是一种心理暴露。要知道,人们大都因为未知而恐惧,相反,知道、了解之后,会发现不过如此,也就会坦然面对了。孩子更是如此,孩子知道了自己内心那种很酸、很痛很无力的感觉就是伤心难过沮丧后,他反而更能接受这种感觉了。

当然,除了让孩子知道我们了解他的感受外,有时也可引导孩子通过一些肢体活动来缓解或发泄内心的情绪:比如出去跑一圈、大吼大叫、拍皮球、扔沙包、揉橡皮泥,甚至将自己的感受画出来等,都是不错的方式。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他可以有负面情绪,也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父母是接受他的感受的,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更好地接受我们为他们制定的行为界限。

4.借助想象满足孩子的愿望而非过多解释

有时候,孩子的愿望无法满足,若是父母过多解释,反而是火上浇油,等于给孩子制造发泄的借口。比如:和孩子约定好一周只看两次电视,但是孩子还想看第三次,妈妈可能会说:“我们不是已经约定好了吗?说话怎么可以不算话呢?”孩子也许会立刻开始发脾气,“你上次还说话不算话呢”,用诸如此类的话与你掰扯。

这是因为孩子内心明明知道无法实现,但情绪上却无法接受,他的受挫情绪需要找个发泄的出口。

认识到孩子的情绪需要被关注之后,事情就比较好处理了,可尝试借助想象来满足孩子的愿望。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通过想象或幻想,幼儿能从现实世界中解放出来,能在内心对事物进行操作和改变。即孩子有这样一种神奇的特性,能通过想象获得内心的满足。即使内心仍觉得遗憾,但有人能理解你的需求,如上面这个场景,妈妈适时说:“我知道你非常想看叶罗丽仙子,真希望我们家也有一个叶罗丽娃娃。”或者顺势拿起手边的一个娃娃,假装那是叶罗丽仙子,并且借机和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孩子的注意力就能迅速被转移。对孩子来说,接受现实就变得容易多了。

在这四个技巧当中,最难的恐怕是倾听孩子情绪的宣泄,并说出他们的感受。这需要我们不断地演练,才能看到孩子的内心,从孩子的叙述中确定他的真实感受。

                          2、学会赞赏孩子


很多妈妈一说到自己的孩子,就会滔滔不绝的说一大堆,而且基本全是问题。这源自教育有一个焦虑的大环境,几乎每个妈妈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带着这样的焦虑,家长很难看到孩子的优点,因此也就更不容易表达赞赏了。

这里的赞赏,与表扬不同,我更倾向理解为鼓励,鼓励是对孩子的尊重,看重感受和过程,也就是说相比于事情,人更重要。就目的来看,鼓励是帮助孩子获得勇气和力量。这种观点,不管是正面管教或者非暴力沟通,以及今天我们分享的这本书里,其理念都是一致的。在我的家长课堂里,问到大家是如何鼓励孩子时,大部分的妈妈都会说:“真好!真棒!太好了!好厉害!好勇敢!”...然而这些词语并不能真正鼓励到孩子,反而会让孩子感到空洞,虚伪,不知道自己究竟好再哪里?还有另一种可能,便是过于依赖于外在的评价,内在无法对自己树立正确的认识,既然鼓励如此重要,我们需要如何表达呢?在书中,作者给到了我们三个方法(用描述代替评论):

1、描述你所看见的

“我发现你房间的地板很干净,床也铺的很平整,书桌上的书都整齐的码放到了书架上。”

2、描述你的感受

“你把房间整理的这么干净,让我感觉很放松”

3、把孩子值得赞赏的行为总结为一个词

“你把你的玩具分了类,将积木、娃娃、粘土放在了不同的箱子里,这就叫做“有条理””。

我经常注意到,妈妈们热情洋溢地谈论他们孩子做的好的事情:

“我家丹丹会自己洗澡洗头,不需要我再帮助她,真是高兴,给我省了好大一桩事。”

“最近,天天回家后没有再闹着看电视,而是拿着球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改掉爱看电视这个习惯对他来说真是太好了”

当我问他们是否对孩子表达出你的赞赏时,他们的答案一片空白。

看起来赞赏好的行为并不容易马上说出口,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批评很快,表扬很慢。然后现在,我们需要把这个顺序颠倒过来,孩子的自尊非常宝贵,不要错过这个机会,也不要把它转交给陌生人。也许你已经注意到,从外部世界也并不容易得到赞赏。想一想,什么时候别会对你说“谢谢你之占用了一个车位,让我也可以停下”?我们努力体谅别人,却被视作应该的,但稍有不慎,就回受到谴责。

希望我们在家里能有所不同。除了衣食住行外,我们对孩子还有一项义务就是肯定他们“做对”的事情。外界会经常告诉他们做错的地方。而我们的工作是让孩子做的什么是他们做对的地方。

即使我们知道了赞赏的重要性,也知道该如何去鼓励孩子,但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比如:确认你的赞赏适合孩子的年龄的和能力。当我女儿6岁的时候,她自觉地坐在餐桌前自己吃饭,爷爷奶奶夸张赞扬她真棒,如果她那时3、4岁,这会让她感到骄傲,但是对于一个6对的孩子来说,她可能更多的感到无语...

还有避免过度赞美,那可能会扰乱孩子自己完成事情的积极性。孩子也许会感到压力,可能会想“我还是不做了吧,万一做错了,他们会失望。”

跟随这本书,你会发现语言的魔力,学好它,会帮助我们打开孩子的心,让亲子关系变得更亲密,更和谐,当然,这不是一个简单快速的过程,需要反复的练习,为此,我一直组织了两年的读书会,每周都会和妈妈们一起读书,探讨,演练,在持续的相互陪伴中,沟通变得越来越容易。

欢迎越来越多的父母加入我们成都的读书会,一起成长,一起学会爱的语言,你可以加微信咨询:lilian12346加入我们的队伍。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