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黑盒子:标签化时代
本文主要想表达中心思想的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时代的标签化,愿景是实现“人生的黑盒子”。标签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泛标签化,先清除大家对标签化的偏见;标签化是有效社交的方法,让大家明白标签化有利益;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标签化,让大家理解到标签化是有价值的,区块链时代的标签化,让大家理解这种价址是可以归用户所有的。
一、标签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泛标签化
(摘自 2018-3-21 13:09:13 来源:东方网 作者:谢晓刚 选稿:郁婷苈)
越多越多的标签化思维也在人们思维中萌芽壮大,譬如“官二代”“富二代”“宝马女”“教授”“中国式城管”“广场舞大妈”等广为人民诟病的群体。加上在网民盲目随众心理的推波助澜,标签化思维正愈益展现出非理性、情绪化的特征,恶化着舆论生态。
正如中青报记者调查那样,31岁的庄雅婷在北京某事业单位做行政工作,她的丈夫是程序员,庄雅婷坦言,在没认识丈夫之前,她总会把程序员和“呆板”一词联系在一起。“但我发现我老公平时挺幽默的,也很浪漫,时不时就会给我一些小惊喜。”
可见,标签化并不可怕,可怕是泛标签化,那些被贴上标签的,往往大部分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做错什么,却仅仅因为具有某一类特点而被予以“差评”,默默背负着由此造成的偏见和歧视。
二、标签化是有效社交的方法
(摘自:刘国宏 90后 正能量 产品经理 理想主义者)
在互联网时代,有个性的人比较容易受到欢迎。因为这种个性是一个人特质以及价值观的某种体现,它能聚集起价值观同样相近的人,有价值观做捆绑,彼此的关系会异常牢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根据三观的不同,组成不同的亲密圈子。标签化是个性化的具体表现形式,人的个性化需要通过一些标签来体现个性的特点。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人有了个性化的标签,就像商品有了品牌和调性,在哪里都会容易被记住,从而产生更多的社交关系附加值。
个体的标签可以分为两类:个性化(individual)的标签和公众化(public)的标签。这两类标签都有可能贴到个体身上,但是标签性质不同,它所代表的人的社会行为和价值也不一样。
传统的公众化标签是被别人先贴上,然后自己被动接受。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标签正好相反:它符合定位理论的逻辑,是主动侵占别人的心智,给自己留出一个位置,利用个性化标签来占领别人的记忆格子,留下个体具象化的记忆因子。
三、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标签化
标签化是玩转社群最重要的工作,你自己不加标签,大数据、人工智能也会帮你加上标签。标签化就是一个分类与归纳的过程,是人与人移动社交比较高效的方法。标签的来源分为三类,一是别人帮你加上去的,二是你自己给自己定义的,三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帮你加上去的。
自己给自己定义标签,并乐意分享出去,可以快速找到你需要的朋友与你协作,同时掌握社交的主动性,很多人太注重隐私,或者以为标签就是自己的隐私,以致于在移动社交时代封闭了自己。互联网时代的社交软件都不太注重标签化,相对而言,微信表现得好一点,在玩微信社群的时候,可以微信里点好友的详细资料,然后点设置备注与标签,可以设置备注名、标签、电话、描述,这些都是重要的标签设置方法,这个功能可以让大家相互标签化,描述里我建议放上好友的自定义标签,因为微信里没有自定义标签,这也是微信可以优化的方向。学会给自己下标签,需要寻找到自己的“负熵内核”,这里不详谈。
人工智能算法,也能给我们定义标签,如滴滴打车里的办公地点,回家地点,每日头条的个人阅读喜好,美团网的点餐习惯,淘宝的消费习惯,我们的每一个行为,都被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给记录下来,并定义成标签,所以准确的标签化就显得很重要,也越来越为价值,不久的某一天,你的人工智能助手,可能比你自己还了解你,可是这些有价值的数据所有权不归你所有,里面的价值没有被挖掘出来,下面再谈一谈区块链时代的标签化。
四、区块链时代的标签化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让价值互联网成为现实,通证经济时代来临,个人产生的数据与信息得到区块链的确权。比特世界是新大陆,未来大量的财富也将从这里产生,所以个人数据非常重要,而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并标签化,显得更加重要。
区块链时代的标签化,就是将自己获得的真实标签进行上链,如考试成绩,个人信用记录,性格倾向,在智能家居产生的有效数据,这将大大降低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信任成本,从而提高社会协作效率。在未来,这种信用将会很值钱。
本质上市场上的很多Dapp应用,都在做这件了不起的事情,人生的黑盒子,是终极愿景。你的人工智能助手来自你人生的黑盒子,它有你一生的所有数据,而这个数据是区块链化的,它在你许可的情况下将会利用你的标签化数据,从而足够了解你,学习你,帮你做今天你无法想像的事情,以致于百年之后,你的思想与原则将到永生!
延伸阅读:
币须达摩、区块链研习社、币须内容矿池、币须达摩扫地僧阿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