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写给中学生的国文课——
《文心》一书,已经读了一个礼拜了。初时并未见其好,但细细读下去,渐渐发现它的好。好像一个长相平凡的姑娘,一眼望去,平平凡凡,相处下来,点点发现她的美。
《文心》是夏丏尊和叶圣陶两位老先生的合著。二人皆是从教多年,经验丰富的国文老师,同时也是作家。叶老的《英雄的石像》,中学课本有录。夏老知道的人不多,看过《爱的教育》的人应该有所了解,那就是夏老的译本。
《文心》写作于1934年,作品的故事背景是1932年,其间有一二八事变。作品主角是一群热情洋溢,充满求知欲的初中生,还有诲人不倦,亦师亦友的许多好老师。
1934年,我国正遭遇日本的欺凌。国难当头,人民四处逃难,教员十分不固定,教育自然受到影响,当时市面上极难找到一本有价值的,能指导学生写作的书籍。在这种情况下,叶圣陶和夏丏尊两位老先生合力编写了这本《文心》。于当时而言,这本书不亚于黑夜里一盏明灯,给迷茫中的学生指明了写作方向。
《文心》共分32课,每课一个知识点,通过几个中学生的日常,将知识点融入到故事中,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因为自己的关注点在写作,所以就约略总结了一下,将之归结为三点,写作,读书笔记和鉴赏。
一 关于写作
写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习作,应用和创作。
(一)习作
上学时,老师布置作文题目的文章可称之为习作,我们平时性之所至,有感而发的文章,日记,随笔,也都是习作。习作是练习手腕的基本功夫。很多人有很好的题材,却无法写出,这就是缺少习作。习作是写作的第一个层次,是一切的基础,应用和创作都从习作出发。如果说创作是高屋。习作就是根基。习作达到一定的程度,才谈得上应用和创作。想创作,必须先在习作上下功夫,做到文从字顺,熟悉种种文章的普通法则。想在写作道路上走得远,就必须重视习作。量变才能引起质变。有些人提倡日更,这是很有道理的。村上春树每天都要写下自己规定的字数,很多的网络作家也都是日更达人。真正的画家,终生在写生上用功,真正的文学家,虽至白头,仍手不释卷,寻求文章的奥妙。
不止写给中学生的国文课—— 《文心》(二) 应用
应用多用于写公文,大多是写报告,总结,汇报等等,对写作没有太大的要求,多有一定的模板套路,只要做到简洁明了即可。
(三)创作
创作是一种创造,要求有新鲜的意味。文贵有新意,老生常谈的文章,不能称之为创作,抄袭,复述别人说过的话,别人有过的思想都不能称之为创作。
创作的第一步是发现题材,题材要新鲜,要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新意,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书中用了一个词,“触发”,提示我们如何寻找题材。所谓“触发”,我的理解就是随时保持一颗敏感的心,采用发散式思维,挖掘平凡事物背后的深意。这不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应该上升到思维锻炼的高度了。
要写作就离不开文章的组织,每一篇文章都犹如一个团体,每一段落都应有相宜的位置。怎样开头,怎样说出主要思想,怎样结束,都要遵循组织文章的三原则,秩序,联络,统一,做到这三点,一篇文章就算完整了。
写文章的人大略有三种流派,信手拈来派,拘守公式派和列提纲派。
三种写作方式并没有优劣之分。信手拈来,不一定就差,拘守公式也不一定就好,习作根基深厚,自可以做到信手拈来。公司公文多遵循公式写作套路,除此之外的写作,若采用这种方法,文章会流于刻板,缺少新意。写作中最好能先列一个大纲,这样做的好处是首先对全文有统筹的规划与布局,不至于跑题偏题或有遗漏。
文中还有关于读书语调运用等章节,我也将之归入到写作中去。现在各个平台都有读书类节目,不止于读书,文章写完了,自己反复读几遍,语句是否通顺,上下是否连贯,感情是否恰当,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诸多问题,这对于写作,也颇有好处。
不止写给中学生的国文课—— 《文心》二 读书笔记
自己本也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然而看时感觉如醍醐灌顶,看后却如大浪淘沙,什么也没有留下。这可能就是不记读书笔记的缘故。
我是一个读书很慢的人,这很不符合当今动辄年读百本书,甚至有人两个小时一本书的节奏。但我仍然觉得,读书需要精细,读书精细,才能写出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才能使读书不苟且。
序言中朱自清先生的话颇入我心。
“读书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定是浮光掠影,只取其思想,而用自己的词汇来描述,原来的思想的精华必变形,只留其轮廓。”
有一位著名的作家,初学写作时,刻意模仿所喜欢的句段,然后与原文比较,逐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这应该就是朱自清先生说这句话的意义吧。
许多著名的作家,都有记笔记的习惯。台湾作家李敖,人们都说他记忆力超群。他每看完一本书,都会将之拆得七零八落,甚至一样的书,买几本来拆,然后分门别类。这就是他记忆力超群的秘诀,也是他写作中素材信手拈来的秘诀。
读书笔记的材料可大可小,可以字,词为重点,也可以某一知识点为分类依据,写笔记的目的只是为了记述自己的读书心得及研究结果,以备将来查考和运用。各人目的不同,不必一概而论。
不止写给中学生的国文课—— 《文心》第三,关于鉴赏
提及鉴赏,大多是关于绘画的。文中也是因为一幅画作才提及鉴赏。其实时下热衷的书评,影评,乐评也是鉴赏。
文中关于鉴赏有四点,鉴赏的意义,鉴赏的态度,鉴赏的作用,鉴赏应预备的知识。
1 鉴赏的意义
关于鉴赏有三个词,见,视,观。
虽然三个词都有看的意思,却又有不同。
见,是看到,见到,并无别的心理作用。
视,不但看到,还有审查,查看的意味。诊视,视察。
观,又进一步,观念,人生观,宇宙观。
一副画你看见了,知道了它的存在,这只是“见”,你去分析,辨别它的结构,这是“视”,当你身入其境,用整个的心去和他相对,这才是“观”。
见,是感官的事。
视,是知识思辨的事。
观,是整个心理活动。到此方才称得上鉴赏。
2 鉴赏的态度
提及鉴赏,就不能不提及一个字“玩”。每个人小的时候都喜欢玩,很多时候甚至忘记了吃饭。那种全身心投入忘我而开放的态度,在鉴赏上完全适用。这个时候的“玩”,其实是极正经的一件事,文玩,古玩,玩味,玩赏。文章绘画要做到“玩”的地步,绝非易事。一篇好文章没有做到全体内容,前后关系明了之后,绝不能“玩”。
3 鉴赏的作用
鉴赏的主题是“我”,当别人写出自己想到却说不出的话,从而感到一种愉悦舒畅,这就是读者与作者之间产生了共鸣。当读者程度与作者相差甚远,鉴赏就提不上。我一直看不懂那些标榜天价的印象派世界名画,这是因为我与那些画家之间隔着一个鸿沟。每个人经历阅历不同,对鉴赏也会有不同的解读,所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4 鉴赏的预备知识
鉴赏是知解以上的事情。一首好诗,一首好词都有其写作背景,如果我们不了解,就无法透彻理解作品。所以有关作者的生平,作品的缘起,以及种种与作品有关联的事情,最好都有所了解。
全书还有很多的章节,关于品诗,关于戏剧,关于语调,关于文章病院,在此不一一赘述。最好大家亲自去看。书评影评写得再好,也只能述原著之万一,想掘得更多的珍珠,最好去看原著。有人将别人的著作分析总结了一下,就认为原著多是有用的废话,对此我并不认可。
全书内容很多,其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前面已有讲过,主要是面对中学生的一本书。以前看过另一本二人的合著《72堂写作课》,那一本算是入门,这一本则是进阶。之所以只选鉴赏等三个方面,是觉得三个方面对学写作都有帮助。多习作,方能创作。学会写读书笔记,有利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同样,学会鉴赏,能够辨别别人文章的优劣,对于提高写作能力也颇有裨益。
真水无香。
《文心》一书,语言平实而恬淡,好像一个长相平凡的姑娘,温婉的坐在那里,娓娓的向你讲述故事。不经意的,你发现她的背后闪耀着温暖而柔和的光。
如果说文风绮丽是一座花园的话,这部作品就如同一个菜园,满园的萝卜白菜,青郁而葱茏,平淡而朴实,却又实实在在,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