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辉名师+研修共同体(114)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赏析
长安区第三初级中学 韩 玮
九月初九重阳节,又称重九节。重阳节亦称登高节、九月九、茱萸节、菊花节等,习俗有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等。古代文人重阳节喜爱登高、饮酒、赏菊花。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黄巢的“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陶渊明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而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但构思精巧,是一首佳作。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载)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
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一个“强”字,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显然无心去赏美景,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更深刻的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勉强去登高,透露着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心情愈趋复杂,即思故园、更思国都,即伤心,更感慨。
“遥怜故园菊“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既是”登高“,诗人自然联想到隐居饮酒、赏菊,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喝酒,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此句承前句而来,衔接自然,写得明白如话,巧用典故,真实自然。
“应傍战场开“句与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联系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显然是由登高饮酒的续写自然发展而来的,是由上述陶渊明无酒闷坐菊花丛中的典故引出的联想,具有重阳节的节日特色,仍贴题目中的九日。
诗写到这里,还显得比较平淡,关键的最后一句,诗人别地不写,只是设想他的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题目。写得自然真实形象。
我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渲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着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对和平的向往。我瞬间感受到和平的弥足珍贵,愿祖国山河无恙,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