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品人到生意人随笔
1)product owner和business owner是两个不同的角色,后者的知识体系与大局观要求会远远大于前者。一个直观的表现差别是:前者喜欢做执行,喜欢做加法;后者因为大局观的不同,以及对投入产出效益比的敏感度很强,会更喜欢做减法。
我一直认为从product owner开始做减法时,才是质变的时候。没有足够磨练的人,不会懂得减法的意义和门道。
2)和你大谈用户体验的产品人,都是初级水平。很可能他是照抄一个现有产品,然后在某些细节上做了点所谓微创新。当一个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和卖点居然是用户体验时,证明它黔驴技穷了。
和你大谈用户痛点,但不关心盈利模式和获客成本,言必谈先挣用户后想盈利模式的产品人,好一点,至少已经在基于需求的起点上,原创一个新的产品了。但仍然只是个中级水平。因为产品不是生意,有需求不一定能挣到钱,他的知识广度不够,仍然只能是个螺丝钉。
3)你面十个人,会发现九个特别自信,细问一下他们自信的理由,会发现既不是丰富的经验,也不是扎实的理论体系,甚至不是勤奋,仅仅是相较于他自己视野中的其他人,他自我感觉有一些源于天赋的小聪明。。。
在我看来什么是真的“聪明”呢?不是世故、圆滑、城府,也不是专业高手达人。而是,严密而清昕的逻辑思维能力 + 经历 + 一针见血的认知 + 坚定沉稳的内心 + 外圆内方的平衡。
4)你一定听过很多话让你觉得很有道理,其中很大一部分转过身就又忘到一边去了,就像从来没听过一样,改变不了你的行为你的选择。直到某天真遇到那些道理中的事了,吃过亏了,有过经历了,再想起那些曾经听过的有道理的话,才会真的吸引进去,并产生改变。
于大多数人来说:
有道理的话 ≠ 改变。
有道理的话 + 经历 = 改变。
没经历,听再多道理也吸收不了。这是经历的价值。经历不等于年龄,等于折腾频率 * 时间。
5)决定人的差异的,还是认知。认知由什么而来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打开各种窗户,多角度丰富视野和经验。
《稀缺》讲说贫瘠会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而不安全感会让人愈发地紧盯着已有的救命稻草,限制了思维能力,扭曲了“理智”与“选择”。为什么富人家的孩子更容易成事?有没有资源是一回事,丰富的视野阅历,以及不缺安全感,可以更理性做选择,是更重要的原因。选择大于努力,是至理名言。
6)越来越认同一切差异本质上源于认知的差异。机会都”源”于信息的不对等。信息是一个又一个的点,当这些点在某个契机被串起来时,威力就显现了,量变到质变也就发生了。曾经我以为量变与质变指的是深度上的反复,然后成为专家。后来发现广度上的量变,也会产生质变,成为商机,更妙的是,不缺执行力,因为战略的拆解,即是广度上的各个战术,先攒广度上的点,攒的是什么?攒的是战术落地能力。
《商战》这本书中谈战略时,谈到一个观点,一流战略人才,首先必须是战术人才,能保证执行落地才不至于变成空谈。拿破仑、巴顿将军都首先是优秀的炮兵和坦克兵,当他们制定战略时,是围绕自己的战术能力(如何将大炮、坦克的威力最大化)去设计战略的。即战术 —> 战略 —> 战术。
多学总是有益的,哪怕很散,就像布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点。问题的关键是,什么时候可以将这些点串起来,串不起来就废了,串起来就能量变到质变了。
7)所有强输价值观的,都是刷存在感的假聪明人,所有不去创业的互联网分析师都是穷酸秀才,所有只谈技术不考虑产品化的工程师都是傻学究。无趣的人太多,有趣的人太少。
恩,是的,不想创业的商业分析师、点评师都是穷酸秀才,观点不可轻信。原因很简单,有观点不难,人人都可以夸夸其谈,只是表达能力有好坏之别。表达能力好的人,只是图了个口舌之快而己,并不见得真的深信自己的观点。如果真的有信心,就会投身下注而不只是在旁边点评了。
是否会下注,是检验观点是否值得一读的重要指标。不敢下注,就别信心满满地扯蛋了,特别是事后诸葛亮的那类人,真的没说服力的,盲人摸象而己。
影评家好做,导演难做。
8)从技术人到产品人,是一个坎,但并不是终点。产品不是生意,只是生意中的一个环节,甚至很可能不是最重要的环节。
技术人往往以为产品就是生意,或者产品离生意很近。其实完全不是。产品离生意差得很远。运营和销售都比产品离生意近。
产品人离生意人有一道很长的坎。技术人离产品人有一道很近的坎。技术人离生意人有两道坎。
纯互联网人创业最难的是没有行业基因,表面上说互联网+,好像什么领域都可以插一脚,实则没有任何抓手,无根之木。所以互联网人创业最常见的有四类: 1、外包 2、培训 3、工具 4、社区。
这4个方向无一例外,都没有行业深度和壁垒。
9)一般互联网产品死掉的原因有三个:1、无刚需,太小众 2、盈利模式不清晰,无现金流 3、获客成本高。
这三个问题在过去所谓“互联网思维”时代,往往没有太多人重视,导致互联网产品经常是违背常规生意模式的奇葩,互联网从业者还不以为然引以为傲。
互联网是工具,不是生意,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是必然,不思考生意,只考虑用户体验、性能、并发、痛点的互联网人是不可能挣钱的,得考虑盈利模式、运营成本、获客成本才行。
10)最近半年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如果别人也做,你们的壁垒是什么?
被问得越多,我反而越不担心了。从来知易行难,从来看得多做得少,从来事后诸葛亮多事前就有前瞻性和勇气的少。每被多问一次,有行动力的人比例就小一点,当被问了几十次却无任何下文时,我知道我的壁垒是什么了:勇气、韧性和执行力。是啊,看起来多不靠谱的三样东西啊,哪有独家资源什么的直观可靠?那就拭目以待吧。
恩,当我开始做了,我就已经打败七成的人了。当我顺利做完时,哪怕还没开始运营,我就已经打败九成的人了。
11)如果去抄一个现成的己验证的模式,拼的是资源,后发先至。很难很难。按孙子兵法的说法,要十倍的资源才能攻它。
而如果想做一个从0到1的创新项目,避免竞争,在别人未发觉的领域做成垄断。说不难也不难,一要跨界整合,二要有创新的勇气,三要有落地的执行力,四要利用先发优势。说难也难,最大的挑战是谁会相信它能成?包括创造者本人的信心都会是脆弱的。
为什么说只要开始就成功了一半?因为很多困难是纸老虎,更是勇气的魔障。勇气才是最大的挑战。
12)这世界不缺事后诸葛亮,满世界都是。缺预判、勇气和耐心。前瞻力为何如此重要?因为绝大多数人不相信未经证明的创新,只会在创新成功之后再事后总结马后炮。不知道为何人总会对自己的判断那么有信心,而不是心存敬畏。
一个很简单的测试 — 今时今日,大家对智能手机不能换电池,不能插存储卡己习以为常,可是时间如果往前倒推十年,在诺基亚时代,大家初次看到iphone不能换电池,不能插SD卡时,会作何反应?如果当时的你和我一样,认为苹果想钱想疯了,那么请对创新心存敬畏,你以为的不一定是对的,只有市场才能检验出结果。
13)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人性中有一点非常可悲,那就是健忘。大多数人都会随波逐流追逐热点,一个又一个热点,新的电影电视剧,新的明星,新的网红企业,新的政治事件,新的游戏。。。等等等等。旧的经典,在不知不觉中就被人们轻易的遗忘了。
这在商业上是好事,因为若人们不健忘,过去的经典根本挖不完,新的人和事就没有了市场。
然而于个人成长来说,这也不是好事,快餐式文化下,可选项太多,人们容易在琳琅满目中错失瑰宝。
当我们嘲笑鱼的记忆只有7秒时,我们自己何尝不是。
14)“虽然我不一定清楚自己要什么,但我很清楚自己不要什么”。多年以前,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我看到的是“原则、勇气和聪明”,多年以后,再看到这句话时,看到的只有”任性”了。
然而,如果能够回到多年前让我再选一次的话,我还是会选择任性。如果年轻时不任性,又如何能有历练和沉淀呢?任性的代价,难道不该在越年轻时付出去越好吗?
当说出这句任性的话时,我相信他们并不是真的”不清楚自己要什么”,他们其实很清楚自己要什么,只是他们的历练不足以给予他们足够的信心而己。如果历练够了,”任性”中的”坚韧”的那一面会爆发惊人的能量。
15)“断舍离”真的是大智慧,虽然很违反直觉。
界面设计上,高水平的设计讲究留白,讲究简洁设计。
产品设计上,高水平的打法讲究做减法,单点突破。
生意战略上,高水平的打法讲究爆款,要质不要量。
组织规模与效率上,高水平的打法讲究把公司做小,比如阿米巴模式和扁平化管理。
生活方式上,聪明人会定期扔东西,把那些”将来也许会用到”,但实际上很可能一辈子用不上的鸡肋果断扔掉。
心理幸福感上,俗语称知足长乐,佛家讲六道皆苦放下执念,最近两年爆红的王阳明讲心学讲向内求。
。。。
大道至简,简约但不简单,而且各种领域里异曲同工。”断舍离”就是大道之一,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