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日记散文心理

真情流露的时刻

2023-07-19  本文已影响0人  黎松松

文 / 黎松松

翻看哲学家E.M.齐奥朗的代表作《在绝望之巅》时,看到这样一句话:

“总有一些体验和执迷是人所无法忍受的。对此直认不讳才能得到救赎。......假如你把死亡宣之于口,那你就拯救了一部分的自我。但与此同时,你真实的自我当中,某些东西也会随之消逝,因为意义一旦客观呈现出来,就会失去它们在意识中葆有的那份真切。”

一个人很难长期保持内心的封闭,总有某些时刻,你会无法遏制地想要真情流露,想要说出你真正想要表达的话。

某种意义上说,“真情流露”的确是一种治愈,但“真情流露”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却是失落和空虚。齐奥朗称这样的时刻为“绝望之巅”。

假如你向人坦露自己的痛苦,痛苦就会得到缓解,一部分自我将得到救赎,但与此同时,你也会失去另一部分自我,那些独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自我。因为话语所能传达的信息始终是客观的,普世的,个人独特的体验终将消解在集体普遍的经验里。

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写表达,一旦你道出词语,个体独有的那部分极其珍贵的东西,也将消散于其中。

如同亚比煞所说:

“词语夺去了思想和情感的个性,把它们一般化了。实质上是,一种痛苦不等于另一种痛苦,一种快乐也绝不同于另一种快乐。但你用语言表达你的痛苦或快乐时,每个人都将按照自己的经验来理解,结果,还是夺走了你的痛苦和快乐的个性。”

这是语言的局限,也是人的局限。

当一个人压力过大或是抑郁痛苦,即将崩溃的时候,也许他应该找个人聊聊,让自己“真情流露”。

但由于语言的局限,说的人恐惧自我的一部分因为“真情流露”而丧失,会下意识地回避他真正想要表达的、不同于他人的部分;而听的人则永远都会按照自己的经验来理解对方。

结果就是,说的人说不出真正想说的话,而听的人听到的也永远都是自己的主观臆断。

也许,我们真正渴望被人了解的那个部分,永远都无法被了解,倒也不是坏事。毕竟,得到总是意味着失去,凡事都要付出代价,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