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岩上八行诗《墓》《窗》《门》的张力表现
台湾诗人岩上(严振兴)的《岩上八行诗》是一本很特别的诗集。诗人受《易经》影响,用「阴阳相生相克,刚柔相推而生变」的观念创作出「不变中求变,变中求不变」的八行诗。全集共六十四首,皆为咏物诗。每首诗都是一字为题,两行为一节,共四节,以一种平衡稳定的形式和简约凝缩的语言表达出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美国现代诗人、批评家艾伦•退特在他的《论诗的张力》中曾提出「张力」概念,认为诗歌语言中有两个经常发挥作用的因素:外延(文词的「词典意义」或指称意义)和内涵(感情色彩或暗示意义),而张力正是这种外延和内涵有机结合的整体。后来此概念又被发展延申为「诗歌内部各矛盾因素对立统一现象的总称」。岩上的八行诗尽管篇幅短小,意象单纯,但却通过虚与实、正与反、是与否的强烈对比冲突,造成了布局上的紧张关系,制造了诗的张力,建立了诗的意义空间,从而带出哲理性的思考。以下就诗集中《墓》《窗》《门》三首诗做细读评析,阐述其张力的表现。
《墓》这首诗是通过运用对称语词和句意上的对应抗衡,形成一种层层逼近的内在张力。
人人都想继续往前走
到这里却不得不停留
生的倒下
死的竖起
倒下的躯体没姓名
竖起的石碑有字号
大家统统僵在这里
没有一个例外
该诗从诗题「墓」出发,引申并带出死亡的意象。第一节中「往前走」意味着人类对长久生命的渴望,而「停留」则暗示生命不可能永恒,最终还是要来到「这里」——墓地。第二节用「生」和「死」、「倒下」和「竖起」的对应来强化死亡的形象,躯体的倒下意味着墓碑的竖起。第三节紧接着第二节进一步描写「死亡」的本质:人死后所有的一切都将离自己而去,甚至连姓名都不再属于自己——「没名字」,它只是刻在石头上的记号而已——「有字号」。最后一节作为总结,通过「大家」和「没有一个」之间的对应,不但回应了第一节的「人人」,更深化了主题:死亡才是人类最终的归宿。全诗在冷静甚至有点冷酷的语言中,把相异互背的语词并置,形成句意上的对应抗衡,让诗意多了一份转折,在一种层层逼近的张力下,最终揭示出生命的真相。
《窗》这首诗则利用形式布局上的对应变化来呈现诗意的正反抗衡,在对立的诗情中产生张力。
窗打开房屋的心灵
来看世界的形形色色
包括观赏云彩的瑰丽和悠游
窗是快乐的
窗是悲哀的
包括观赏云彩的诡谲和伏动
来看世界的形形色色
窗关闭房屋的心灵
该诗的正反对应体现在节与节之间。第一、二节通过打开窗「观赏云彩的瑰丽和悠游」暗示世界的美好和内心的喜悦。第三、四节通过「观赏云彩的诡谲和伏动」暗示世界的丑恶,因为悲哀而将窗关闭。第二、三节又通过对比揭示了生命的奥秘:美好与丑恶相伴,喜与悲共存。如果诗的第三、四节改为「窗关闭房屋的心灵/来看世界的形形色色//包括观赏云彩的诡谲和伏动/窗是悲哀的」,诗的意思并没有改变,但却大大减弱了悲喜之情的对比,同时也减损了意境美和诗的深意。正是因为诗人将第三、四节以及行的位置以「倒映」形式展开,使第一、四节以相同的句子呈现,只在「打开」和「关闭」两词上做了对应,才令全诗做到了首尾完美的呼应,延展出更大更深的意义空间,不但让人领悟到生命的多面性,看到了对待生命的两极心态,更能感受到一种生命的演化过程。整首诗以「窗」来象征人,面对世界我们可以用眼看,也可以用心去感受。与其说外在的世界影响我们对待世界的态度,不如说我们的眼光和感受影响了我们如何看待世界。这种情感的对立增加了诗的力量,使其更富魅力。
《门》这首诗,其张力主要来自反讽手法的使用。
为了要通过,才造门
用来推开和关闭
为了要关闭,才造门
用锁把自己和别人锁起来
如果没有门就不用开关
如果不用开关,就不必锁起来
为了要通过,才造门
偏偏门禁森严不能通过
该诗用门的「通过」和「闭锁」之间的辩证关系来暗示人与人的相处。它可以被视为是我们每个人的心,在「一开一闭」的对比中诠释了「接纳」和「拒绝」的真相;它也可以被视为是一种社会现实,「门禁森严不能通过」是一种人为的阻隔和疏远,缺少沟通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冷漠。造门是为了通过,但同时它也可以关闭,甚至锁起来。这是门的两面性。所以如果没有门,就不需要开开关关有所限制,更不需要锁起来成为隔绝。原本为了能「通过」才造门,可最后门反而成为一种限制和隔绝。诗的最后一节以完全相反的事实推翻了之前的辩证,形成了深刻的讽刺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张力,令诗的内涵变得更耐人寻味。
尽管岩上八行诗的外在形式很固定,但诗的内在结构却呈现出灵动变化的特点,这和诗人大量使用对比手法是分不开的。无论是语词的搭配和组合,行与行、节与节之间的关系,还是诗想的安排,诗情的书写,都能看到因正反对比和对应抗衡所产生的张力,让诗意和内涵变得更为深刻。当然,由于八行诗的对比形态比较外显,再加上诗歌的妙观异想不太足够,这也使诗的想象空间和审美意义有所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