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会点赞汇总理事会·成员推文内审通道锦瑟九十九理事会推文收录

深度解读“知行合一”

2023-05-27  本文已影响0人  凡茗心旅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36期“行”专题活动】

“知行合一”是中国明朝时代的一位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哲学理论,是王阳明的核心思想,也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标。

“知行合一”几乎每个人都会听说过,也是很多人的座右铭,甚至是很多人的精神信仰。但大部人都理解错了什么是“知行合一”,更不知道为什么要知行合一。

首先,我们从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去解读“知行合一”。

这里的“知”并不是我们理解的知识和认知,而是“良知”的知。在王阳明的哲学思想中,这句话的含义深远,意义重大,是一种行为准则,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人的外在行为是受内在意识支配,由衷向善(“知”)的人,才有外在自发的善行,所以说知行合一。

王阳明心学中的“知行合一”理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强调认知与实践的统一性。以人的内在感性直觉为基础,通过实践来完善自己的理性,达到“致良知”的境界,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天地之间的和谐。

王阳明认为,知和行是不可分割的,不存在先去认识世界,然后再去实践。

关于“知行合一”,王阳明曾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意思就是说,知和行是同时进行的,知了就必然会行,不知就不会行。

他的弟子曾经问王阳明:你说知行合一,为什么有的人知道了人应该孝顺父母,但是却不去做呢,这不就是知和行不合一的例子吗?

王阳明说,这个人并不是真的知道孝。王阳明举了《大学》中的一句话,叫“如恶恶臭,如好好色”。闻到恶臭,不由自主就会厌恶至极,避之唯恐不及,并不是另外起来一个心念让自己厌恶。看见漂亮的东西,本能的就会喜欢上它,喜欢它自然就有所表现,并不是另外起来一个心念要去喜欢它。

就是说啊,你本能的喜欢与厌恶,就是你知心的本体,是第一念,而这个时候,你不假思索地按照这个第一念有所表现,就自然而然的知行合一了。

所以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不是简单的方法论,而是一种认知论。通俗地说,它更像人的习性,人的一举一动不是单纯的行,都有知在里面。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理论中寻找灵感,进一步解读“知行合一”背后的哲学逻辑。

很多人理解的“知行合一”,是既要有知识,也有积极的实践和行动。这样的想法当然没错,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非要知行合一,而不是先知而后行,或者说先行而后知呢?

那究竟什么是“知行合一”,以及为什么要知行合一,这个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呢?

其实这种思想背后的哲学观,就是:实用主义。

“知行合一”的“知”是真知,是真理,而这个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也就是在“行”中才能获得,表达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哲学观。这种哲学观认为,真理或者真知,并非客观存在,一成不变的,是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变化的,真理不是唯一的。

我们经常也说,“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对真理客观性和永恒性的一种质疑和批判的精神,这就是实用主义哲学的思想精神。

这里的“知和行”是同一个主体,换句话说,别人的“知”和你的“行”是没办法合一的,所以才要知行合一,而不能分开来谈。我们无法拿着别人的“真知”,去指导我们的“行为”,真正的成功是无法简单复制的,这就是“行知行合一”背后的哲学逻辑。

最后谈谈我们如何从知行合一的角度要求自己,让生命得到一种精进,一种自我升级。

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去践行“知行合一”。

一、养成正确思考的习惯

有的人会说,我有思考啊,这个问题我都想了一整天了。那你可以问问自己,你思考的是什么,对事情的解决或发展有推动作用吗?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我们可以进一步去问自己得以修正:什么才是真正的知? 我的知是不是对的?什么才是真正的行?我这样去做对不对?

二、通过读书学习,提升自己的知与行

又有人会说,我常年不断有在读书学习,报各种课程,能力似乎也不见进展啊!

这时,你可以清晰的问自己:我要读的书,学习的课程,是不是扩展了自己的认知边界,获得更多的“知”?

我读这本书,学那门课程,是不是让我的“行”正确率更高,做对的事情更多?

当你有了“知行合一”的意识,就会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让自己得到较为正确的改变。

不断积累的量变自然会带来大的质变,愿我们都能破茧成蝶,做更好的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