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反杜林论》引论

2016-07-09  本文已影响0人  含笑到天明

关于《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总结和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从19世纪40年代产生时起直至70年代中期的理论成就的卓越著作。它详细地论证了科学社会主义,并把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引论>读书笔记

1、空想社会主义

</br>

2、关于辩证法

ps.哲学小白,不知道理解得对不对

我们仔细考察自然历史和自身的精神,可能会形成一种朴素但实际上正确的世界观:种种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无穷无尽,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这实际上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如赫拉克利特的表述:

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变化,不断地生成和消逝。

当我们进一步考察细节时,到了十五世纪下半叶,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开始让自然科学分成各个门类,这种解剖与孤立分析的研究方法,虽然在自然科学上取得了很大成效,但逐渐引入到哲学中,造成了极具局限性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形而上的思维方式在某些领域是合理甚至必要的,但一旦超出某种界限,就会变得片面、狭隘。

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其他一切都是鬼话?可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可以只见静止不看运动?看似正确的常识,但实际分析中并非如此。同样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每个多细胞生物体,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细胞的分裂(生成)与凋亡,过了一段时间可能几乎完全更新了。就如一个经典的例子,一艘船经常换零件,经过很多年后,船上的每个零件都换了一遍,那艘船还是不是原来那艘船呢。对一般的细胞生物,每时每刻都在同化与异化作用中,构成我们自身的原子,可能来自昨天窗前的一棵树,昨天我们身上的原子,今天可能却在树上的鸟雀那儿。所以,每个有机体永远是他本身,同时也是别的东西。

即使某种对立的东西,也是因为对立而不可分离,而且总是相互渗透。如白天黑夜,正如哲学中常说的“规定既否定”,没有了黑夜,白天的概念也就无法存在了。一个人时时刻刻都开心,那也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没有了痛苦作为对照,开心也就无从谈起。白天与黑夜,在黄昏与清晨,要想确定从那一个瞬间开始就是白天,哪一个刹那之后就是黑夜也非易事。少到多少根头发才是秃顶也是同样难以判断的[1]。原因与结果,常在个别场合才适用,当放到宇宙万物总的联系中去考察,这种概念也就消失于其中了。

黑格尔的最大的功绩,就是恢复了辩证法这一最高的思维形式。“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述成一个过程,即把它描写为处在不断运动、变化、转变和发展中,并企图解释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但“归根结底,黑格尔的体系只是一种就方法和内容来说唯心主义地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3、马克思的两大发现

自原始公有制社会解体以来,迄今为止一切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ps. 主要只记录了一些关于辩证法部分的内容,知识欠缺真可怕555

有错误的和没写完的以后再补充

《引论》辩证法部分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二部分内容完全一样,好像《社空》就是《引论》的扩展版,扩展了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两部分。那么这篇乱七八糟的读书笔记还是在《社空》读书笔记里重写吧。


  1. 秃头悖论:一个人掉一根头发不会是秃顶,那么数学归纳后,每次掉一根,直到掉光了头发也不会是秃顶。常用来解释从量变到质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