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房地产是怎么把实体经济挤死的?
看待房地产经济,必须站在比经济更高的高度才能看的清楚。
先说一段历史:大家应该都听过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历史事件,说的就是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后,对开国功臣那些高级将领心生猜忌,怕再来一次“陈桥兵变”,到时候黄袍就不是加在自己身上了,所以剥夺了高级将领们的兵权,改成重用文官。这一举动改变了外强内弱的政治格局,同时也结束了长达几十年的诸侯混战局面。
后人对太祖这一做法的评价是:有利于迅速稳定时局,也成功实现了王朝的统一安定,但重文轻武的传统,严重削弱了国家军力,导致后来对外战争都是败多胜少。
回归正题,讲房地产历史,一定要从分税制说起。
在1994年分税制之前,中央财政收入收入都是依靠地方先把税收收上来,再部分上交中央。这样一来,财政主动权是在地方手上的,中央连年缺钱,经常要向地方伸手要钱来过日子。
这不正是宋太祖初登大位时的翻版吗?
1994年在朱相推动下实行了分税制改革,分税制的主要内容就是把增值税,消费税,关税等最稳定,最大的税种归入中央直接收取,把一些不稳定,数额不大的杂税划给地方,同时划给地方的还有土地收入。后来还有人说当时不应该把土地收入全部划给地方,应该五五分账。但是当时的土地收入占比并不大,谁又能够想得到后来的土地市场会这么繁荣呢!
自从分税制开始后的第二年,中央财政收入增长了60%。自此,中央地方力量反转,中国开启了新时代。
当主干道被截流了,只剩下支流,水自然就少了。地方政府收入大幅减少了,同时还承担了大部分基础建设的任务,财政自然捉襟见附。好在后来房地产兴起了,地方尝到了土地财政的甜头,可谓是干柴烈火,一发不可收拾。
过去房地产的发展模式是这样子:政府卖地取得财政收入,开发商拿地,让后抵押给银行再贷款,取得启动资金以后开工建设,预售楼花,提前回笼资金,然后继续拿地盖楼,不断循环。
投机客买了房子,抵押给银行,继续贷款买房,层层加杠杆,像滚雪球一样。
这时候的房子是最值钱的资产,银行也乐意多做这方面的贷款。
自此,地方和银行,开发商,炒房团组成坚固的利益同盟,房价蹭蹭蹭往上涨。按理来说,房地产经济也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一开始房价温和上涨,带动了整个经济繁荣起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
但是到了后来,房地产一枝独秀,其他经济体在房地产挤压之下举步维艰,房地产从促进经济发展,变成了对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那么,房地产到底是如何挤压实体经济的?
分税制下的地方政府,发展房地产来钱快,有GDP有政绩,收入都是自己的。而发展实体经济,税收的大头都要上缴中央。用脚趾尖都知道该重点发展哪一个!
他们对土地财政的渴望就像狼群闻到了血腥味。
要知道社会上的资源和人才是有限度的,有钱就有资源,有资源就有人才。当大家发现房地产赚钱容易,来钱快的时候,人才和资本就会源源不断的流入房地产。其余经济体的资源就会流出,成本不断增加,赚钱变得更加困难。当一个上市公司辛辛苦苦干一年的利润,还不如卖一套房子的时候,就没什么人愿意去干实业了。
西方经济学在中国房价上屡屡失效,那是因为他们没能读懂中国,没能读懂历史。
但事情过犹不及,总得的有个度。现在房地产已经过度发展,不管是人为还是天意,都到了必须回归的时候了。
——————————————————————
更多经济投资知识,关注公众号《概率游戏》
这是一个前私募操盘手,现在的独立投资人撰写的,客观,理性,深刻的经济类公众号。
感谢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