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训练

写作要从学会叙述开始

2019-06-10  本文已影响106人  丹心一壶

         由于编发学校的简报,我常常收到许多爱好写作同学的投稿。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写作训练时,我也发现很多学生在写作训练上都存在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这就是很多学生还不能正确、熟练地使用“叙述”这种最基本的语言表达方式。

        他们经常写一种无法定义的文体,我暂且把它叫“情绪型”文章。它似日记、随笔,但言之无物,有神无形;它又像演讲稿,但泛泛而谈、空空洞洞,思想不实、论理不明。比如“思念的日子”、“年轻真好”、“青春无价”、“不轻言败”等等。看标题都不错,但内容上如空中楼阁、满天云雾。读之不感人,似有情而太远;思之不启人,如有理而又不具体明晰。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病状?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不懂得“叙述”表达方式的基础作用,不能正确自如地运用这种语言表达方式。

        没有叙述,很多情思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根之花,致使学生的习作文体不明,还是处于自己写情绪日记的状态。在平时自己的日记中,直接记录生活中感情上或是思想上的一时感悟和发现,未尝不可。如果能坚持这样积累,还是非常宝贵的,因为积累生活,最关键的是能时时积累自己的思想收获和感情体验,这些都是写作的真正源泉,也可能就是以后一篇文章的主题。但要写成文章,就不能再像自己写日记了。写出来就要有前因后果,要条理清楚、细细道来,不能再笼统地叙述交代,也不能再无缘无由地发些感慨议论。因为文章要给别人看,要让人读明白、受感染、受教育,不但要根据文体章法去写,而且要正确熟练运用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

        叙述是学习写作的基础,绝大多数文体都离不开叙述。记叙文就要在叙述完整、清楚的过程中生动感人;说明文就要在叙述、交代、解释的过程中来说明事物、事理;议论文就要在叙述、分析的基础上论明道理;散文也必须在形神兼备的基础上达到情景、情理交融统一,这里的“形”主要指选取的材料,而散文里的材料多为事件、景物,仍离不开叙述。可见,“叙述”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在各种文体中都要运用,是运用其它四种语言基本表达方式(说明、描写、抒情、议论)的基础。

         那么如何训练“叙述”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呢?我想最主要的还是从平时的口头表达、记日记、习作训练开始。

        首先,平时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一定要具体细致,不能观其大概、马马虎虎。观察不细致,就难有事物、事情的具体印象和细腻、独特的感受,也就难有完整、生动的叙述。任何点点滴滴的真情灼见都是蕴含在具体的事物中,所以只有我们观察得细致,才能叙述得细致、完整;只有在感受时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调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在生动、形象的叙述中流露真情,才能在准确叙述的基础上有特色传神的描写和引发恰当的议论。例如,写景习作训练过程中,我让同学们写“校园的春”片断。这个题的确非常熟悉,但我要求学生必须选一个独特的角度、选一个自己有独特的印象、感受的景物来叙述、描写,注意突出特定时间、地点、景物、心情的融合,不能出现别人用过的熟知的语句。通过朗读互评指导,同学们才真正理解什么是叙述,具体的观察和细腻的感受是叙述的前提。

        其次,平时写日记、习作,一定要养成尽量详细叙述的习惯。详细叙述就是把具体事情、事物的当时情景、场景记录得越周全、越细致越好。因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平时观察、感受要细致全面,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理解和学会了剪取材料。如果平时日记总是只求心理明白,而记写个大概,就总不会生动地叙述事情,也就没有丰富的材料可剪裁。例如,学校春季越野赛之后,我们开个总结座谈会,我让同学们把这次活动完整细致地写在日记上。我检查学生的日记,发现有些同学参赛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写得还是太简略,时间、地点、开始、赛程中、赛后、场景、气氛、具体感受变化、收获体会等等都不具体详细,我就要求同学重新记写,特别是自己有独特感受的过程必须展开、详细地写出来。然后,我才指导学生抓住体会中的某一点为主题,在材料中去选取和加工。

         通过多次这样的训练,他们发现原来总觉得平平淡淡、没啥可写的生活,就是因为自己观察不细、没有独特感受、没有认真细致地叙述出来。生活中要写的其实太多了,每地的一草一木、每天的日月风雨、每天的课堂宿舍食堂小圆周生活其实并不雷同、单调。他们慢慢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题材、概括材料,“宿舍风波”、“一堂历史课”、“一元钱的故事”、“教室窗前的丁香”等等小而丰盈的习作层出不穷。

         同学们尝到了学会叙述的妙处,必须先从小事着眼、从具体着手,才能熟能生巧,才能掌握叙述和描写、叙述和议论等语言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运用的方法,记叙文才能写得具体生动、议论文写得有理有据。

(第一次使用简书,把以前自己写的一篇文章拿出来试一试,不知可否)

���1�M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