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散文国学与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不只5000年,也许该追溯到6500年前的“伏羲时代”?

2019-05-15  本文已影响5人  琅琊王羲之

无论是玛雅文明、古埃及文明还是中华文明,几乎所有文明的开端都始于对宇宙、天地人关系的猜想与认知。故而,每一个发达的古老文明都必然会诞生一套天文历法,进而构成了文明的创生和传承。

中华文明是世俗文明,在古人的世界观中,天地万物皆有灵,都有各自运行的规律。天有天道,地有地德,人也有需要遵循的规律,三者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有了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思想与精神。人只有认知天道,遵循天道来劳作,才能收获,这就是地德的实践,有了地德才能保障了日常生活与社会正常运作。

中华文化无处不体现天时、地利、人和的和合精神,它比任何宗教的最高逻辑范畴都要宏达,因而可以海纳百川,能包容来自世界各地的宗教和文化的合理内容,也因此而拥有了顽强的生命力,生生不息延绵不绝。

中国文明起源之初,也就是6000-7000年前,这片土地上已经出现了阴阳交汇的历法和时空哲学。在距今6500年前河南的一座古墓中,考古学家发现一幅用蚌壳摆塑出的天文星象图。此外还发现另外三处存在彼此关联的遗迹,从地图上看,这四个遗迹竟然自北向南等间距地沿着一条子午线分布,而且非常精准地与东南西北四宫的苍龙、朱雀、白虎、玄武以及北斗星的星象吻合。这正是我国以北斗星为核心的传统天文学的物证。而这个时代也恰恰属于中华文明诞生之初的“伏羲时代”。

含山玉版

过了1000年,在距今约5500年前的安徽凌家滩遗址,考古学家又发现了两件含山玉版。上面刻画的八等分圆与冬至、夏至的日出日落方位,以及四时八节相关,与《易经》中的八卦理论完全相符。玉版的四周还分别钻孔有四、五、九、五之数。与洛书“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于中央”相合。这很有可能对应着河图洛书中所指的“元龟负书而出”的传说。

时间又走过500年,到了距今5000年前,一批符合中化文明中天地与阴阳观的实物资料在郑州大河村遗址出现了:一只双连壶上装饰有阴阳卦象,一些彩陶片上还绘有太阳、月亮与星座等图像。每个太阳有12圈纹,很明显代表一年12个月、一天12时辰;而月亮图呢,绘有三旬,上半部分缺的代表上旬、下半缺的代表下旬,中间的圆月是中旬。

随后1000年,随着对大自然的不断观察和物候知识的积累,同时,结合精耕细作的需要,上古先民创造演化出了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等指导生活与生产的计时法与时令规则。在4000年前产生第一部节气物候学著作《夏小正》,随后,相关体系不断完善、传承,并推广到了更广袤的土地上,并持续到了今天。

伴随着天文历法的诞生,中国开启了“三皇五帝”时代,这也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盛世。在这个时代,贤明的君主带领他的臣民,遵循阴阳时序循环的天理,把握人伦秩序与生活准则,划分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的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礼仪,不误农时,安居乐业,从而惠及天下。这就是中华礼仪制度与政治文明的开端。

回望那个刀耕火种的时代,在华夏大地上,我们的先祖为了生存,为了耕种出更多的粮食,开始观察天象地貌与四季变化,并记录下来加以总结归纳,人文历法就这样诞生了。为了对应节气时令,又制定出一套合乎时宜的行事规范,于是礼制与仁德体系逐渐形成。终于,在千年时光的摸索中,先祖们走出了蒙昧,完成了中华文明的创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