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 之,拥抱不确定性

2020-12-16  本文已影响0人  FanlyLee

There is no chance, no destiny, no fate, that can hinder or control the firm resolve of a determined soul.

对于坚定的人来说,任何机遇、命数或运气都无法阻挠、控制其意志。- Ella Wheeler Wilcox


我们花了大量笔墨,用两篇文章《生命》、《生命 | 之,精神分裂》探讨了“生命”这个话题。虽然对于整个生命来说,我们讨论的也只不过是凤毛麟角,但我相信,对于未曾接触过这个话题的读者朋友来说,算是一个启发吧。

也许有些朋友会说:“L小姐,你说的这些东西都太宏大了,好像与我的生活没有什么关系,我只要过好眼前的小日子不就好了吗?”

当然可以,这也是一种生命观,没有对错。

只是,有时候我会想,你的一生中,难道真的没有哪个时刻让你驻足思考这灵魂三问吗?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其实,我不太相信,没有人没想过这些问题。可能,你下意识地想过很多遍,只是你没有留意罢了;可能,你还没到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可能,你刻意回避去想这些问题,因为对于一些人来说,思考,会让他们陷入混乱。

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上篇文章结束时,留下的那个非常沉重的问题——探讨“生命”这个话题到底有什么意义呢?

01

我们需要认识自己的底色

前面已经说了,为什么讨论“生命”这个话题时,我们是从“史观”这个角度展开的。因为不回看历史,很难阐述清楚。其实,不单单是这个话题需要历史资料辅佐,L小姐书的文章,除了管理类的主题,几乎每篇文章都涉及了历史。人类,只不过是历史长河里的一个瞬间。

用文化视角看问题时,我们要提防一种状态。提防什么呢?就是过去,当我们谈文化时,一直是一种捍卫的状态,不管是捍卫自己的信仰,还是捍卫一个自认为是真理和事实的东西,我们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一直处于这种捍卫的状态。越是捍卫,到最后就变成各捍卫各的,老死不相往来。

“捍卫”这个姿势,是不是本身就错了呢?

捍卫,就是保护、防卫的意思。保护、防卫什么呢?一定是有某样东西,让一群人去拥护,这样东西肯定也是这群人认可的。

捍卫,是假设,是举证。

这样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可以是信仰、可以是主义、也可以是一个实物。为了方便阐述,我们暂且把这样东西叫做“灯塔”好了。

所以,有座灯塔在那里,人们会觉得是“定”的,因为有被引领的感觉,不会迷失。(如果不好理解的话,可以想象一下宗教的力量。)

如果是捍卫的状态,东西方文化在讨论互联网这件事上,一定是自说自话,彼此很难向对方敞开胸怀,倾听彼此的智慧,也就永远都不可能达成共识。

那么,不捍卫是指什么?就是去掉对这种确定性(或假设性)的追逐

这个世界本身是不确定的。不确定才有可能性,才有可能为这个世界的思想重启注入新的活力。

为什么我们需要认识自己的底色?

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的问题,这是一代又一代遗留下来的问题,也是个世界性问题。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成这样,从一张白纸,慢慢被这个社会刷上不同的颜色。是社会赋予了我们意义,而不是我们自己认知的意义。

比如,我们一直认为不合群是不对的。如果不合群,小时候可能没有玩伴;进入职场,可能没有同僚。每个人,都在竭尽所能地融入,都维持在相同的观点上。

某一天,突然发现,聊不下去了,友谊小船翻了。

这时,我们如何自处?

如果,我们有不同观点依然可以做朋友;如果,我们没有共识依然可以合作。

这是设想,也是答案。

这是非常难的事情,如果要做到,我们需要学会自我解嘲。放弃从一而终,感人肺腑的那种信仰。用上帝视角(群体智慧)去看这个世界,这是互联网馈赠给人类最好的礼物。

02

重新体悟什么是生命

过去的文明史,让我们坚信有样东西一直是我们的灯塔。当不同族群坚信的灯塔无法对接、无法交流时,只能产生一种结果——洗脑和游说,先是透过语言来说,说不清楚的时候就是打架(战争)。

大家应该有发现,时下有些人已经赋予了生命不同的意义,事实上一直都有,只是以前我们关注的少。2020年我们看到很多,那是因为这一年的世界性大灾难,让更多人停下来思考了。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案例。有一天,有位朋友截了一段微信聊天,说他的手下申请辞职,辞职的原因是,要去山里修仙了(大家不要笑,这是真的)。

2003年的Sars对人类的威胁也很大啊,为什么当时我们的反应没有那么大?这是由时代背景决定的。

原因一,当时的互联网没有这么发达,很多东西我们没有第一时间接触到,那几乎是一个和我们不相关的事情;然而这次,我们全程参与了每个细节,这种冲击感是非常强烈的。

原因二,如今的科技越来越发达,但似乎并没有为人类减轻负担,反倒变得越来越忙碌、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变得越来越成功了、越来越富有了,但比十七年前过的更不快乐了。

我们穷极一生在追求什么?

这就说到了,我们对生命观的重新思考和认识。我们可以对自己的生命重新下定义。自己解释自己的行为。

当我们回过头去研究历史,发现原来的生命观是有“图谋”的,怎么理解呢?

就是我们为什么而活?为谁殉道?为谁受难?

我们有一个解释,这是从我们生命开始就有的解释,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它已经历经几千年的历史。但是,过去的解释已经不能承载今天复杂的生命结构。

关于生命意义的解释,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03

整个世界的哲学发生了变化

我们从一个大家比较好理解的角度阐述一下,商业的角度。

过去意义的生产方式,先生产,后消费。所有的东西,都是先定义,得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概念,是先什么后什么的逻辑。现在的互联网时代,都是边什么边什么,很多东西不能事先定义,是在变化中前进,在变化中给出解释。

了解社群思维的朋友应该感触更深。之前我也做过几次分享,关于社群思维和传统商业思维的区别与共性。

商业的本质从来没有变过,只是形式变了。传统的商业逻辑是:先盖工厂,再生产产品,然后找人去卖产品;社群逻辑刚好颠倒,如果前者是个三角形的话,后者,是个倒着的三角形:先找好用户,再了解用户需要什么产品,然后再生产。

最终,还是卖货,但路径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是商业,如果不存在买卖,也就没有商业可言。

整个世界的哲学发生了变化,变成了流动性哲学。用这个视角去看,轴心时代下三千年文明的哲学是什么?都是先什么后什么,都是要先把事情说清楚,然后再去做,如果说不清楚就没有办法做。没有东西支撑引领,一切都是混乱的。

人类历史上有两种沟通方式——说话和打架(战争),目的都是为了服从一个遵旨。如果话语不能认同,就会打架,打完了再沟通,沟通完了继续打,直到其中一方服从于另一方。这在生物界也是一样的。

操纵整个人类文明史的底层逻辑,就是所有人坚信,有个东西指引着我们,就是文章第一节,我们提到的灯塔。

如果我们放弃这种确定性,首先瓦解的就是商业秩序,这会重新修订人们的财富观。

长久以来,人们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基本上是以金钱来判断,这是我们之前所说的社会架构(世俗)下的成功。未来(现在已经有不少人)不再会只追求金钱财富,可能会更多地追求精神财富。

简单说就是愉悦感——合法赚钱的同时,也赚取着快乐。其实我更愿意换个顺序来说,就是当你很快乐地做着一件事情时,金钱会随之而来。

04

总结

今天的总结有点矫情,但请大家细品。

人类这个神奇的物种,是经历了38万万年才在地球上进化出来的结果。历代科学家们,努力探索和研究,维护着我们的家园——地球,以及保护着人类不被消亡。

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自己生而为人的机会,努力过好自己的一生呢?

-THE END-

L小姐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