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灯节
果真,雨又下了一夜,约好的“元宵节”赏灯,恐怕今夜要错过了。
时间过得真快,迎了新年没几天又到正月十五“元宵”。说起“元宵节”的起源,甚是古老,说是源于远古人类在这个时节的“火把节”,是春耕前的一项农事,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来年减轻虫害,获得好收成。后来,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上元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祭祀祈祷。于是,正月十五夜点火、燃灯的习俗,受民俗和佛教影响,才逐渐形成固定的节令。
因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也有称作“小正月、上元节、元夕或灯节”。
从古至今,元宵节最少不了“看花灯”。据说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就很大了,还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元宵节的美好,在诗人笔下绘声绘影,在老百姓看来更是一片光明和喜气洋洋。无论男女老少,入夜都会带上妻儿、约上知己徜徉灯市,去领略“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的节日氛围。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万人空巷,百里灯火长明不绝。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26105/ffd619585f50cf5f.jpg)
除了看灯,“元宵灯节”更热闹好看的,还有“舞龙”。“舞龙”和“舞狮”的表演形式大径相同,可是舞狮只需要一人独自或两人协同,舞龙却需要十几人的团队配合,才能出彩。
小时候见过一款惊艳的“香火龙”,印象尤为深刻。“香火龙”造型朴素,是用稻草扎成龙体,再把定制的龙香一根根有序的扎上去,点燃龙香就像巨龙睁眼,在夜幕下欣赏,这条“香火龙”特别生动传神。
一般需要18名舞者参与,一人操控龙头,其余人则依次紧跟其后,各人手持一段龙身,紧张有序地同时为扎好的草龙燃香、插香,要在约十五分钟内在龙身插上1600—1800根香火。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26105/1347e9a30508a157.jpg)
趁着草龙浑身香火缭绕,似星光闪烁之时,锣鼓声、鞭炮声响起,引龙舞者踩着鼓点,开始在场地中央舞动龙珠(火球),逗引巨龙出场,引龙人赤膊上阵喷洒火花,烟火味越来越浓烈,紧接着“香火龙”才慢慢从烟雾弥漫中现身。
只见舞龙者们步伐协调、配合默契,硕大的火龙一动百动,顺势舞出巨龙腾飞、翻转、回头、盘旋的姿态。“香火龙”还时不时调皮地想与观众互动,火光飞舞下惹得一众围观的大人小孩大呼小叫、急急避让。就这样,在惊叫与欢呼声中,“香火龙”一气呵成,行如流水般的龙腾气势,掀起元宵灯会一浪一浪的热潮。
随着时代进步,流光溢彩的都市每日都在上演“灯节”,成为了城市必不可少的夜间景观,元宵“灯节”的热闹似乎也被稀释了。
不过,元宵夜还是要郑重地点亮一盏宫灯、吃一碗香浓的汤圆……“元宵”的仪式感,只要我们想要,依然可以去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