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学习@IT·互联网想法

《始得西山宴游记》

2025-03-30  本文已影响0人  赤蛇
自余为僇人(1),居是州,恒惴慄(2)。其(3)也,则施施(4)而行,漫漫(5)而游。日与其(6)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7),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8)而坐,倾壶(9)而醉,醉则更相枕(10)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11)。(12)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1)语出自《庄子·大宗师》:“孔子曰:‘丘,天之戮民也。’”僇,同“戮”,刑罚。僇(lù)人,接受刑罚的人,这里指被贬谪的人。柳宗元因被贬永州,所以自称为僇人。

(2)恒,副词,经常。惴(zhuì)慄(lì),恐惧、颤慄。

(3)空闲时间,闲暇。

(4)慢慢地步行的样子,或解作喜悦自得的样子。

(5)不经意。

(6)同伴,解作志同道合的人。

(7)穷,穷尽、走到尽头。回,迂回曲折的样子。穷回溪,走到迂回曲折的溪流尽头。

(8)披,分开。披草,拨开草丛。

(9)倾,把东西倒出来,引申为“尽”,完全倒出。倾壶,倒进壶中的酒。

(10)枕,动词,把头放在垫子或其他东西上。相枕,互相枕靠。

(11)意,意念。极,到达。趣,同“趋”,趋向、前往。全句指心中意念想达到那个地方,梦中也同样前往(那地方)。

(12)醒来。

自从我成为被贬谪的罪人,居住在这个州,(心中)经常恐惧、颤慄。在那些空闲时间,(我)就慢慢地步行,不经意地游览。每天与同伴登上高山,走入深林,走到迂回曲折溪流的尽头,偏远的泉水、奇怪的石头,无论多远没有(一处不曾)到达。(我们)到达了就拨开草丛坐下来,倒尽壶中的酒喝到醉。醉了就轮流互相枕靠身体睡觉,睡了就做梦,心中意想到达那地方,梦中也同样前往(那地方)。睡醒便起来,起来就回去。(我)以为凡是这个州有奇特形态的山水,都是我游历过的,却不曾知道西山的奇怪特别。

写贬谪永州初期的心情和发现西山前到处游玩的情形。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13),望西山,始指异之(14)。遂名仆人,过湘江(15),(16)染溪,斫榛莽(17),焚茅茷(18),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19)而(20),则凡数州(21)之土壤(22)皆在衽席(23)之下。其高下之势(24),岈然(25)(26)然,若(27)若(28),尺寸千里(29),攒蹙累积(30),莫得遁隐(31)。萦青缭白(32),外与天际(33),四望如一(34)。然后(35)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36)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37);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38)。引觞满酌(39),颓然(40)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41)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42),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43)。然后知吾(44)之未始(45)游,游于是乎(46)始,故为之文以(47)。是岁元和四年也。

(13)法华寺的西亭。

(14)指,用手指指着。异,奇特,这里活用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解作“认为……奇特”。之,代词,指西山。指异之。指着(西山)认为它奇特。

(15)又称潇湘。

(16)沿着。

(17)斫(zhuó),斧刃,本是名词,这里作动词用,指砍伐。榛,丛生的灌木。莽,丛生的荒草。斫榛莽,砍伐丛生的灌木和野草。

(18)茅,草名。茷(fá),草叶茂盛的样子。茅茷,茂密的茅草。

(19)箕(jī),簸箕,本是名词,这里作状语用,解作“像簸箕般”。踞(jù),伸开腿坐。箕踞,两脚向外张开成八字,像簸箕般坐下。

(20)嬉游,这里引申为随意眺望四周景色。

(21)虚数,这几个州。

(22)壤,地。土壤,土地,与现今多指泥土的意义略有不同。

(23)衽(rèn),卧席。席,同“蓆”。“衽席”是同意复词。

(24)高,高处。下,低处。高下之势,高低起伏的地势。

(25)岈(xiā),深谷大空的样子。岈然,形容在西山山顶俯瞰,山下的平地像深谷般。

(26)本指深地,这里指低陷。

(27)dié,蚁窝洞口外激起的小土堆。

(28)洞穴,与上文“垤”相对,这里应特指蚁虫的洞穴。

(29)这里指由高处往下望,眼前所见只有尺寸的土地,实际有千里那么辽阔。

(30)攒(cuán),聚集。蹙(cù),紧迫。攒蹙是近意复词,意思是紧密聚集。累,堆叠。攒蹙累积,形容山势紧密聚集,层叠堆积。

(31)遁,隐匿。遁(dùn)隐,隐藏。莫得遁隐,没有什么(景色)可以隐藏。

(32)萦(yíng),围绕、缠绕。青,青色,这里借代山。缭(liáo),缠绕。白,白色,这里借代水。萦青缭白,意思是青山白水互相缠绕。

(33)际,相连、汇合。外与天际,向外与天相连。

(34)四望,眺望四方。四望如一,眺望四方,(感觉西山与天空)好像是一样的。

(35)然,代词,这样,指上文柳宗元在西山山顶上观赏四周景物一事。

(36)小土丘。培,pǒu。塿,lǒu。

(37)悠悠,辽阔无际、久远。顥(hào),同“昊”,大。颢气,古人所说天地中的“元气”,天地自然。俱,在一起。得,了解、知道。其,代词,指“颢气”。涯,边际。全句指(西山的景象)多么浩渺久远,好像与天地自然在一起,而不知道它的边际。

(38)洋洋,广阔无边的样子。造物者,这里指天地、自然。游,游览,或解作交际、交往。与造物者游,语出自《庄子·大宗师》:“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意思是他们正和造物者做友伴,并在天地之间遨游。所,助词。穷,穷尽、完结。所穷,终点、尽头。全句指(西山的景象)多么广阔无边,好像与天地一起遨游,而不知道它的尽头。“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写柳宗元登高远望后那种忘我的精神感受。

(39)引,拿起。觞(shāng),古代喝酒用的器具。酌,斟酒。引觞满酌,拿起酒杯斟满了酒。

(40)颓,萎靡、衰败。颓然,倒下的样子,这里形容醉倒的样子。

(41)苍,青黑色。苍然,形容傍晚的天色深沉。

(42)凡是山中的云和雾气,都是远看成形,至近看则散淡而不可见。这句写的就是这种物理现象。

(43)心,心神。凝,凝聚。形,形体、身体。释,释放。形释,身体得以解放,这里指身体不受拘束的状态。万化,万物,古人认为万物由阴阳二级化合而成,所以叫“万化”。冥(míng),指原始混沌状态的昏昧。冥合,暗合,即未经商讨而意思契合。全句指(我的)心神凝聚,身体得以释放,而与万物暗合为一体。

(44)从前、过往。

(45)始,开始、开端。未始,本指不曾、从未,这里引申为算不上。

(46)是,代词,相当于“此”,指这次宴游的经历。于是乎,在这次宴游经历。

(47)记述。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我)因为坐在法华寺的西亭,远望西山,才用手指指着(西山)并认为它奇特。(我)于是命令仆人,渡过湘江,沿着染溪,砍伐丛生的灌木和野草,烧掉茂密的茅草,直到西山的最高峰处才停下。(我和同伴)攀援爬上(山顶),像簸箕般(张开双腿)坐下并随意眺望(四周景色),那么凡是(附近)几个州的土地,都在(我的)卧席之下。那高低起伏的地势,是深恐和低陷的样子,(四周群山)像蚁窝洞口外堆起的小土堆,又像蚁虫的洞穴,(眼前所见只有)尺寸(的土地实际有)千里(那么辽阔),紧密聚集,层叠堆积,(四周)没有什么(景色)可以隐藏。青山白水互相缠绕,外面与天相连。眺望四方,(感觉西山与天空)好像是一样的。这样而后(我)才知道这山卓绝独立,不与(那些)小土丘同为一类。(西山的景象)多么浩渺久远,(好像)与天地自然在一起,而不知道它的边际;(西山的景象)多么辽阔无边,(好像)与天地(一起)遨游,而不知道它的尽头。(我和同伴)举起酒杯斟满了酒,倒下后马上要醉了,不知道太阳已经下山。深沉的暮色,从远处而来,直至看不到四周的东西,但是(我)还不想回去。(我的)心神凝聚,身体得以释放,而与万物暗合(为一体)。这样而后,才知道我从前算不上真正游览过(西山),(真正的)游历在这次(宴游)才开始,所以作这篇文章来记述(这次宴游经历)。这一年是元和四年。

记叙柳宗元发现、攀登和游览西山的经过与所见;记述在西山宴游的乐趣,抒发物我合一的感受,表达“与万化冥合”的思想;交代写作本文的缘由和时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