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该有的信念
妈妈该有的信念
序言:本来想到这篇文章时,题目想的是《教育该有的模样》,可是当敲字时想到,题目太大,我所写又太主观,有滥用之嫌。又想到叫《家庭教育该有的模样》?转念一想,我连我们爸爸都无法说服,何言家庭教育,干脆就先管好自己吧。之所以叫该有的信念,也是自己给自己的心理暗示,因为在写这篇文章之时,我可能还刚吼完小朋友。
信念何来?多读书,多阅人,博采众家之长。当然前提是你认为读书是有用的,人是可能改变的。如果你拒绝成长,拒绝接受新的理念,一切还是按照本能来,对自己的认识、思维缺少必要的认识,专业一点说就是没有元认知,那么就不要看下边罗里吧嗦的这些了。
我发阅读书目的圈时,张博士留言说,娃六岁了,半本育儿书都没有读过。可是,六岁一个培训班也没上过,2500常用汉字基本全认识的娃,有几个?独立、强大到这种程度的妈妈有几个?所以读书,就是为了不被环境裹挟。借用《熔炉》中的一句话“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这篇文章也是源于最近所读的书(《让天赋自由》《通往幸福的教育》)以及电影《奇迹男孩》而来。
妈妈该有的信念因为一开始想到的是教育该有的模样,所以回忆了我自己读书生涯,想到了几个对自己产生了当时并未觉得而后来越来越意识到影响极大的几位老师。一位是历史宗老师,她告诉我们不要凑热闹,远离大家蜂拥而上的事情。朴实直接。现在想来,宗老师的观点就是今天所说的独立、批判性思维。一位是班主任王老师,他告诉我们“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对于我,中学老师一贯的评价是眼高手低,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悠。所以当我听到“取法于上……”有种醍醐灌顶之感。这句话带来的影响就是不会轻易裹足不前,永远保持学习力,永远在路上。一位是研究生导师陈老师,他告诉我们苦难是人生一种必不可缺的体验,重要的是在苦难中也要有喜乐;他告诉我们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毕业是学习的开始而不是结束,他告诉我们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他告诉我们“天上的鸟都有食,你们也会有的”“一辈子一定要选自己有兴趣的事业,否则在这个世界上也是白走一趟”……
历史,是我最差科目之一;语音语种语系的知识我也全还给了陈老师,可老师们带给我的这些影响已经深深烙在了我个个性中。当自己做了几年老师后,想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真正影响学生的既不是教学技术也不是知识,而是老师自身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的深度和高度。一个优秀的教师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是深谙这个道理的人。这样的老师对教育是怀有一颗敬畏之心、谦卑之心的。教师对于学生如此,父母对于子女更是如此。
教育到底是什么?无论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生活即教育”还是“教育即生活”,教育的本质在于人。完美的教育应该是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发现自己的价值并在教育过程中逐渐获得实现自己价值的技巧能力。
目前的学校教育,是以后者为主,所以帮助受教育者发现自己价值的教育,按道理应该是有家庭来承担的。可是很多时候我们的家庭教育往往也忽略了这一课。在大家比着上培训班,恨不得小学学初中知识初中学高中知识的教育环境下,妈妈们很难淡定地冷静得审视一下自己孩子,很难陪孩子一起无所事事,很难让孩子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这些好像都很难接近教育的本质。想想几年之后,分不清B和D,不会算6+7,,背不出教了三天的古诗,一分钟跳不了140次绳……这些会对孩子的幸福、成就产生多大影响?
而真正影响孩子一生幸福的恐怕还是孩子对自己的自我认同感,阅读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美好的品格。
如果妈妈们努力的方向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如果妈妈们坚信每个普通人都是伟大的(《奇迹男孩》),妈妈们坚信独一无二是生命最宝贵的价值,那么根本就无须忧虑孩子将来会过不好。一个从小被尊重被珍视有自由能接受自己缺点的孩子,必定也是个内心强大的人。这样的人无论是在什么样的境况什么阶层都可以找到幸福的方式。
所以剩下的时间就去提升自己,经营夫妻关系吧。“对于孩子成才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各自家庭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的言传身教、志向和视野的潜移默化”(日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就像学生对于老师,不会记得每堂课的内容,孩子不会记得父母买过的玩具,陪写的作业,孩子会记得的是遇挫时的温暖拥抱或严厉苛责,父母接人待物的态度,面对困难时的态度,父母之间的相处方式……家庭才是教育的大本营,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一生。
没有最好的时代,也没有最坏的时代,有的,就是你生活的时代。
没有完美的家庭,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有的,就是你自己的家庭和孩子。
无论在哪里,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不应害怕问题,而应该面对他。
面对问题,不要埋怨,而应该身体力行地去解决,寻求改变——我们不是要翻越一座大山,而是一步步地前行。——(《通往幸福的教育》 三川玲 白滔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