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

🌈《瑜伽师地论》笔记一

2021-09-17  本文已影响0人  兰昌育

        (一)不能得定的二十种原因

          当我明白自己要修得一颗干净无染心的重要性时,我就发愿无论何事何地都要有一颗清净心,但面对生活我依然会不断重复昨天的故事。一个人,从不知道为什么要做某事,到知道为什么要做某事,到最后找到了方法并实践出而成为与个人生命本身的素养,这其中并非易事。这其中没有前期的为什么要做的理明就不会产生内心的坚定,就不会有一颗一定要的决心,当然也就不可能产生最终果的形成。

        无论予人予己,清净心是让我们活在本质中的一种方式,没有清净心则无法成事,没有清净心则无法为人,没有清净心更无法获取真正的自由与幸福。

        南师讲的《瑜伽师地论》之前只泛泛地看了下,而我如果想拿到果实,让人生不空过,《瑜伽师地论》中的所讲的内容我都必须践行,如是我才可能成为真正的受益者。

        今天再翻开这书,感觉这一切正是我之所需,现在把个人认为重要的内容摘抄于下。

冈仁波齐

        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有四本重要的佛学论著要读。其中有两部是印度的,就是《大智度论》和《瑜伽师地论》;两部是中国的,就是智者大师的《磨诃止观》和永明寿禅师的《宗镜录》。

        据说《瑜伽师地论》是弥勒菩萨讲的,无著菩萨记录的,属于法相唯识部分。

        《瑜伽师地论》共分十七地,就是分成十七个范围来说明,由人的生命讲到物理、物质事件,整个宇宙,再讲一个人如何修持身心,而证得这个无上的道。

        《瑜伽师地论》包括了一切修正,先从做人的人道修起,上去是天道、再上去声闻道、缘觉道、菩萨道,这五乘道的修正都包括在内。

        要想学佛先学做人,人道没有修好,连天道的资格都不够,哪里能谈修佛道,所以人天乘修好才有资格修小乘道,有了小乘道的资格,才能够修菩萨道,才是大乘道。

      “云何世间一切种清净,当知略有三种:一得三摩地,二三摩地圆满,三三摩地自在。此中最初有二十种得三摩地所对治法,能令不得胜三摩地。何等二十。”就是说我们怎么样才能修持到心性、心地方面,一切种子清净呢?如何在这个世间,起心动念的每个念头都在清静中呢?弥勒菩萨说,简单的说有三种。也就是说,这三个条件做到了才是“世间一切种清净”。

      一、 得三摩地,就是定;二、三摩地圆满,具足六神通;三、三摩地自在,禅、净、密,无一不通,出世间入世定随心而定,任何境界都能“三摩地〞自在。

 

冈仁波齐

    不能入三摩地的二十种原因

        ①、无道伴;②无明师; ③心散乱;

        ①无道伴:“一有不乐断同梦行者为伴过失。”修行同伴和同住的道友最难,如果有一个不修行,就妨碍大家了;

        ②无明师:“二伴虽有德,然能宣说修定方便师有过失,谓巅倒说修定方便。”教人的师父没有修定的方法,没有智慧;

        ③心散乱:“三师虽有德,然于所说修定方便,其能听者欲乐羸劣,心散乱故,不能领受过失。”有好的道友,又遇明师,却因为个人智慧福德不够,接受不了,老师给你讲的方法你听不进去,对法没有意乐心,虽然听法却在个人内心升不起力量。

        人修行要有道心,这道心要如男女谈恋爱一样,硬要把对方追到的决心,要这样子才能够修行。心意不坚,无法得定,更不要谈修行。

 

冈仁波齐

      ④只会听;⑤喜供养;⑥不知足;

        ④只会听:“四其能听者虽有乐欲,属耳而听,然暗钝故,觉慧劣故,不能领受过失。”只是耳朵听,左耳进右耳出,不能融会于心。当一个人智慧暗钝,不明理,觉性的智慧不够、智能不够,也就是福德不够。一个人小法小善都不能做,这就是心暗钝,“觉慧劣故〞。利根者听到那,自身就调到那,听到善知识说法或看到经中一句话汗毛就竖立起来了,一看经就开悟。

        一个人福德不够,是因为一点善行都没有,起心动念处处都犯过。

          ⑤喜供养:“五虽有智慧德,然是爱行,多求利养恭敬过失。”智慧高的人欲望大,喜求利养恭敬,希望人家重视自己,这叫“自尊心”。一个修行人,哪里需要自尊心?我们需要的是谦虚的心,连“我”都空了,看得起我或者看不起我都一样,难道还要人家看得起才修行吗?

        ⑥不知足:“六分多忧愁,难养难满,不知喜足过失。”为未知之未来担忧,对生活挑三拣四,永不知足。一个修行人要知足常乐,要安于现实,如是方能得定。

       

⑦不如意;⑧又懒惰;⑨闲事多;

        ⑦不如意:“七即由如是增上力故,多诸事务过失。”“此山看到那山高,到了那山又心焦。”永远为没有的而烦恼。

        ⑧又懒惰:“八虽无此失,然有懈怠懒惰故,弃舍加行过失。”人天生的毛病-懈怠懒惰。懒惰是身懒惰,贪吃贪睡,懒得动,叫他做点事都不干,做起来有气无力。懈怠是马虎,做事情马马虎虎,心里很着急,想快点做完。

        呆想的果报是智慧越来越暗钝,他来世的果报就会变成呆头鹅呀,猪呀之类的。

        因“懈怠懒惰”舍弃了加行。何谓加行就是加工厂的加工。我们所有修行方法都只是加行而已。通过这些加行,把无始却以来那些坏的习气拿掉的方法-这是广义的加行。狭义的四加行:煖、顶、忍,这只是世第一法。煖:拙火发起,气脉通,浑身煖,得三昧真火之力;顶:气脉打通了;忍:妄念自然切断了。有了以上基础才可以修出世法。四加行是大原则,念佛也可以练到四加行成就,修止观、数息都是一样。

        ⑨闲事多:“九虽无此失,然有为他种种障碍生起过失。”因外界的事而障碍自己。别人的事与他虽不相干,他也乱在心里,热心的让人讨厌。世界上这样的人多的是,“为他”这个“他”,不只是为别人的事,是为外面不想干的事瞎忙,忙得一塌糊涂,障碍了自己,生起了一切的过失。

     

  ⑩爱挑剔;⑩+①不受教;⑩+②种种毛病;

        ⑩爱挑剔:“十虽无此失,然有于寒热等苦,不能堪忍过失。”修行菩萨,道要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没有头陀行的坚韧不拔的心理不能修定。

        ⑩+①不受教:“十一虽无此失,然有慢恚过故,不能领受教诲过失。”有我慢,脾气特别大,看不惯气就来了,也不能接受别人好的教诲;

        ⑩+②“种种毛病:“十二虽无此失,然有于教,颠倒思维过失。”思想不清明,对教理搞不清楚,解释不对,颠倒思维。

        ⑩+③忘念;“十三虽无此过失,然于所受教有忘念过失。”听了就忘了,这与脑袋好不好用无关,是肯用心与不肯用心的原因。如果真笨,“勤能补拙”。

        ⑩+④杂住:“十四虽无此失,然有在家出家杂住过失。〞

        ⑩+⑤卧具不好:“十五虽无此失,然有受用五失相应卧具过失,五失相应卧具应知,如声闻地当说。”如垫子不好,棉花不够,枕头睡得不舒服,被子不好,衣服不方便等。

     

  ⑩+⑥不守根门:“十六虽无此失,然于远离处,不守护诸根故,有不正寻思过失。〞应远离也间事,守护好六根。

        ⑩+⑦饮食不节:“十七虽无此失,然由食不平等故,有身沉重,无所堪能过失。”贪吃而且乱吃,我肚子饿了的时候又不吃,熬出胃病来了也是犯贱的。看到蔬菜新鲜好吃,香菇多加两口吃,结果肠胃吃坏了,妨碍了修定,所以饮食调节第一难。吃坏了,饮食不平等,身沉重,打起坐来不舒服,这里发酸,那里发胀发麻,因为肠胃里不干净,种种毛病就来了。

       

⑩+⑧睡眠:“十八虽无此失,然性多睡眠,有多睡眠随烦恼现行过失。”贪睡,爱昏沉,睡多了容易起随烦恼。随烦恼:忿、恨、覆、恼、嫉、悭、诳、谄、害、憍、无惭、无愧、掉举、散乱、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不正知。多睡伤气,气不容易通;多做桑肉;多走伤筋……只有身体四大的调和,我们才能得定。

  ⑩+⑨对修定无意乐:“十九虽无此失,然不先修行奢摩他品故,于内心寂止远离中,有不欣乐过失。”虽没有这些过失,但不好好打坐修定,没有得止,内心的心念都不能止,不能系心一缘,所以内心不能清净寂灭,内心不能得止。对于打坐修定不喜欢,看书还喜欢,为什么?因为你的业习果报,是由于无始以来散乱心重,爱看书是散乱心重。有些人看书看不进去,一看就昏头,那是昏沉习气重。如果看书也不讨厌,也不喜欢,不过看书时不是昏沉就是呆呆的,一天没事做坐在那里发呆,这是多生累却无记业重,所以堕在无记果报里。无记业久了,他生来世的果报变猪差不多。

        ⑩+⑩不乐观修:“二十虽无此失,然不先修行毗钵舍那品故,于增上慧法毗钵舍那如实观中,有不欣乐过失。”因为开始对于修止观的方法不清楚,所以慧始终发不起来,修止观修成了也不算三摩地,三摩地是得正定,像你们白骨观也观不起来是不是?修观修好了,慧力才发得起来,白骨观都观不起来,你们的习气都暗钝啊!就要多念佛,多念咒子,多求忏悔,知道吗?不要灰心,勤能补拙,我一年观不起来20年一定把它观起来,大丈夫学佛就要下这种决心。这20条是过失,因为犯了这些过失,所以修行不能得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