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三天可见”不等于自我封闭,“长期全部可见”也可能是炫耀
近日,专家的一条高见惊掉了我的下巴:朋友圈“三天可见”说明人们自我封闭的倾向很严重。专家不愧是砖家,敢想敢说,言语硬气。
这一言论,如醍醐灌顶,令人茅塞顿开,“严重自闭”倾向的网友也不再自闭,积极主动来和专家讨论,到底这事怎么看?
网友说我哪里是自我封闭,我只是觉得三天前的照片配不上现在的我,昨天的我配不上今天的气质。从颜值与气质的角度看,网友说得很在理,设置“三天可见”,不是我的自我封闭,只是把当下最好的我展示给你。
“三天可见”,不是不见。只公开三天动态,就说我有严重自闭倾向,绝对是对我的误读与偏见。
如果我有严重自闭倾向,“三天可见”早变成了“一条不见”,我的朋友圈也不发,微博也不刷,有点生活小感悟、学习小心得,只好偷偷记在日记里。
你能看到我更新朋友圈,发布新动态,证明我的内心是敞开的,甚至是有点“寂寞”的,潜意识里,我还是希望你关注我、评论我,给个小心心赞赞我的,或者互动互动皮一下的。
如果发了一条新动态,像在空旷草原上放个屁,没人管没人问,连个笑的人也没有,那岂不是毫无成就感可言,做人做得也太失败了。
之所以设置“三天可见”,而不是“全部长期可见”,在心理学上确实值得探究,不过作为一名用户,如此设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护隐私。
现在的朋友圈已不是当初的朋友圈。最初,朋友圈里都是朋友,是熟人间的社交。现在,朋友圈越来越大,大到已经不是“朋友圈”;朋友圈的人越来越多,多到很多人没见过、没印象。偶尔的一次交集之后,便不再联系。
过多的展示,只会过多的暴露。随意一个陌生人,扫扫码加个微信,就可以登堂入室,放肆地翻阅你的朋友圈,你高兴的一面、失落的一面,你年少轻狂的一面、很傻很天真的一面,都被人尽收眼底、一览无余,你的隐私全无。
所以,于保护隐私而言,“三天可见”足矣。
相反而言,那些朋友圈不设置“三天可见”而是“长期全部可见”的人,可能会是炫耀狂。
这些人发朋友圈,或晒吃晒喝,或晒猫晒狗,或晒娃或秀恩爱,或干微商推销面膜、奶粉,或疯狂转发工作相关的新闻信息。总之,朋友圈里,刷屏的是他们,勤奋而又讨人嫌的是他们。
适可而止的发布一些动态,会受到欢迎,会收获很多的点赞。若只是把朋友圈,当成自己独自表演的舞台,而罔顾其他人感受,肆意侵占别人的注意力,最终不会受人待见。
这些人可恨就可恨在,他们从来不看别人发的动态,只希望别人都来围观他自己的动态。所以,他们不会设置“三天可见”,而是“长期全部可见”,这样可以让人多看他一眼。
设置“三天可见”的人不是自我封闭的人,很有可能是非常可爱得人。“长期全部可见”的人未必是内心豁达真诚的人,也可能是一个炫耀狂。
朋友圈只是一个窗口,看不到的风景的全貌。要想真正的了解别人,还是要多沟通,多交流。所以,还是多给我发微信,或者多请我吃饭,这样了解才深入、才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