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号玩家》+在路上——甘肃行与艺术是个啥之一

2018-04-05  本文已影响0人  安成_Anson

关于《头号玩家》

如果还没有看《头号玩家》的朋友建议去看看吧!这是电影史上又一个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单看预告片你可能会觉得这片子很商业,是年轻人爱看的,不过,若不知道未来的趋势怎么与时俱进呢?以下没有剧透,请放心看。

首先说为啥我觉得是里程碑。

在看这片前完全不知道相关的背景和信息,只是看过有软文推送,印象并不深。可电影一开始的几个镜头就把我带入了那个绚丽而虚幻的世界里。好电影几个镜头就能看出来。整个片子下来一气呵成,故事逻辑清晰,剧情起承转合很连贯,没有明显的硬伤,没有过于牵强的地方。这很不容易。因为这是一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文字语言转变成电影语言是一个很难的事情。我没看过小说原著,不过相信它的情节应该是相当具有想象力。

作为导演和整个剧组而言,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好莱坞编剧的工作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习,他们是一个庞大的团队来共同完成一个部作品。同样的故事情节可以有无数种拍法,为什么选择这个方法是经过仔细推敲的。当然,也有导演的偏好。一旦故事发展的主线确定后,就由整个团队分工去进行细化,每一个细节都是经过充分的头脑风暴和仔细筛选后定下来的。而在这部片子的复杂性,是加上了一个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另外,整部片子里还要出现几乎所有经典的动画和游戏IP以及一些著名影视作品的桥段。这就需要把每一个环节都设计好之后再放到整体故事里来验证,看是否合理和精彩。作为导演就要把控每一个创作单元的情况。在设计这些情节的时候还有考虑到怎么拍出来,这里面有真人拍摄的部分,也有电脑虚拟的部分。这里还有影棚拍摄、户外取景、实体模型搭建、虚拟空间制作、真人与虚拟现实相结合等等。如果这些环节和实施细节没有经过精确的设计,要是盲目拍摄和制作那么整个成本就会高的吓人了,投资商绝对不会答应。

我这么粗略的一说是根本无法表达这里的复杂操作。不过你可以设想一下,一场追车镜头,车长什么样,什么路况,中间遇到哪些险情,哪些镜头是实景拍摄,哪些有要电脑制作,主角配角如何对戏,跟整体故事有哪些关系,怎么承前启后等等。这些细节定下来以后再推敲镜头该怎么拍,需要哪些设备,需要什么人来一起做事,甚至要精确到需要多少盒饭和咖啡。在实施阶段又会遇到很多具体问题,都要一个个解决。

这就是电影,完整说法叫电影工业。

再说这片子的商业考虑。

有人说70多岁的导演斯皮尔伯格还能拍这么时尚的片子实在太难得了。我觉得这话说的不全面。投资商之所以会找斯皮尔伯格来拍很有可能是因为他有丰富的组织经验。因为这个项目太过庞杂了。导演其实不是那个实际去创作细节的人,而是需要把那些很炫酷的元素组合到一起。发挥想象力是年轻人干的事,管理他们让他们更有效的配合在一起,则需要有经验的老人。

这是一个典型的屌丝逆袭故事,最后是以少胜多的合家欢大结局。这让人觉得太俗套和商业了一些。不过,若不是这样的稳赢剧情,票房就会没有把握。把一个俗套故事通过加入很多新鲜元素,能讲的让观众全情投入,这就已经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我认为,以上两点都是需要学习的地方。一个分工明确、创意无限、组织高效的团队,能制作出一个令人惊艳的文化产品。充分尊重商业规律,使产品尽可能受到全世界的人们喜爱,这又能使产品承载的文化推广至最大范围。我们今后要做的一些文化项目都要兼顾到这两个方面。

这电影还有很多值得说的,但篇幅有限就写到这吧。


在路上——甘肃行与艺术是个啥之一

调整思绪,再次回到甘肃。

路,这个元素经常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中。

如果是一幅写实绘画出现的了路,那么从构图这个角度讲,就是在暗示画面的空间。画透视画的时候就要先找到“灭点”,也就是几条平行线在空间中消失的那个点。西方绘画的一大特点就是要在一个二维平面上制造一个三维的视觉假象。所以西方的艺术家们在很早以前就具备了科学家的素质,要研究事物的成像方式和人体解剖。在他们认为,艺术与科学就是一体的,都是探求未知可能性的一种方式。

后来,从印象派那是开始,艺术中的美术部分就开始分离出来,跟商业和科学进一步结合。上面说的电影就是这么来的。一开始,拍照这件事就是一个科学化技术化的活计,后来成了一门艺术。连续的拍照就成了电影。《火车进站》标志着电影的诞生。这铁轨就是一条笔直而来的路。

《火车进站》的链接:http://www.iqiyi.com/w_19rrmgocpd.html

这几十秒中的无声影像轰动了西方世界,据说有的观众在第一次看这片子的时候吓得要跑掉,他以为火车要冲向观众。从《火车进站》到《头号玩家》,时间过去了120多年,人们一直在这个二维的平面上鼓捣着各种手段,认识这世界,改造着世界,也改造了我们自己。

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就记录了一个现代化道路的场景,这似乎是在暗示,人类进步的体现就是道路的选择并对其升级改造。

我在往返于武威、张掖的路上就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没有这么好的路,这么方便的出行方式,从北京到这里不知要历经多少艰辛。雪师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呆了40年左右才离开,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他那时像从家乡的小村子到凉州市区一定要花很多的时间。不过虽说现在路修的很好了,乡村都已实现了村村通,但真正像我们这群人一样来这寻找文化之根信仰之根的人又有多少?发达的道路也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农民的生活。雪师在小说里讲,,兰兰和莹儿因为骑骆驼穿过沙漠遇到了几乎丧命的灾祸,但她俩不知道,其实买张到盐场的车票就可以不必遭遇凶险。

从路扯到电影,再扯到西部农民和雪师作品,你是不是觉得这也太跳跃了吧?其实不然。

上文说过,西方文明中,艺术与科学是相辅相成的整体。传承延续至今的商业艺术和设计给我们的世界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二维平面硬生生制造一个三维的视觉空间,跟一块什么都没有的荧幕魔幻般整出一个需戴3D眼睛才能看的复杂图像一样,都是同一个对待世界和解释世界的思路。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高楼大厦和铁路公路都下饺子一样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我们现在已经完全生活在一个趋同的人类社会里,连偏远的农村也不例外。由100多年前发展而来的技术、方法和价值体系已经成了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大家习以为常,如呼吸空气一般没有任何质疑。

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与此有很大不同。且看中国画里的路,不是要制造一个三维的有透视的空间,而是感觉人可以在画中穿行走路,一步一景,是把外部世界的三维构造拍平了放到二维世界里去经营。这其中,自然不会去刻意追求创作出的场景要多么逼真,而是要力求神似,要的是意境之美。这所谓神似和意境其实更加关乎我们的内心世界。也就是说我们古人更加注重内心世界的改造,大自然本就是圆满而自足的,人需要欣赏和接纳,需要与之融为一体,实现天人合一。

雪师所出生和生长的西部农村正是保留了很多这样的文化思想,借由一代一代的贤孝、宝卷等民间艺人的口口相传延续至今,也成了滋养雪师的重要文化营养。这些营养现在也开始在滋养着我,这样一个从小受较多西方艺术教育的人。

无论兰兰和莹儿选择走沙漠的道路还是坐公交车的道路,都是殊途同归,只是其中的风险有很大不同。比较幸运的是,我们这些同学知道了两条道路的差异,也就更能够兼顾而行,在这个时代与时俱进。尽管与我们同行的人还没有形成主流,更多的人还是认为带着3D眼睛看到的世界才是社会进步的唯一表征,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累积跬步,就一定能至千里,将我们灿烂的传统文化传播开来。让世界知道,人类的进步其实还有另外一条更加方便快捷的道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