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你可以喊我的名字,但千万不能叫我父亲
相信初次接受西方文化的人都有个非常不理解的事情,就是他们的家庭中孩子经常直呼父母的名字。其实如果你多学一点历史知识,你就会知道,直呼父母其名这样的事,中国几千年前就有了。
《礼记》中有记载:君前臣名。
什么意思?就是你在君王面前谈论某个人,你必须喊他的名字,即使是父子,也不能称呼父亲儿子。
为什么?这是一种礼乐制度,或者说是法律要求。
君王面前,谈论的都是家国大事,直呼名字,表示你对这些事情重视,而且重视程度在父子关系之上。
也就是说,这种称呼提醒你,不要把父子感情掺杂在里面,先国后家,国为重!
其实古代的礼文化有许多地方是可取的,并不都是糟粕,而且古代的礼制度很纯粹。
为什么纯粹,因为时期比较早。所有的制度,越往后越模棱两可!
你比如说一开始: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可随着犯法的天子越来越多,就有了:法不加尊!
这就是礼的糟粕之处。
我国周代有一个比较典型的故事,记载的就是君臣父子的纯粹礼治,很有意义!
话说这天晋国君坐战车出征,巧的是,随军的有两父子。父亲栾书,中军统帅,官阶比较大。儿子栾针,侍卫长,官阶相对比较小。
由于地理环境不好,国君的车陷进了 淤泥里,进退不得。
这时候栾书上前,打算把国君请到自己车上,却遭到了侍卫长栾针的呵斥:栾书,你干什么?快退下!
吼了这一句后,这个当儿子的并没有住嘴的意思:身为中军,你的职责是看好行军,你来抢我的活干什么?擅离岗位,这叫失职;抢我的活,这叫侵犯。这么明显的道理你不懂吗!
于是,父亲栾书乖乖的回到了自己的行列。而儿子栾针,则亲自带队把马车抬离了淤泥。两人心照不宣!
这真是教科书级的礼治典范!以至于这个故事后来在君臣关系论中广泛流传!
在君王面前,父子关系直接遭到了碾压!尽管栾书是父亲,而且官阶比儿子大,但栾针说的句句在理,而且句句符合礼制,做父亲的,不但不能责骂,还得夸奖!
多么难得的纯粹!这才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才是应该流传下来的礼治精华!
当然,需要流传下来的,不是让你直呼父亲大名,而是礼治中的这种纯粹关系!
君臣父子,君最大。放到现在,法治社会,依法治国,法最大!
明白了这些道理,你就能理解对父母直呼其名的意义了:叫父亲,是尊重人道。直呼其名,是尊重人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科学面前人人平等。
最后,科普小知识:君前臣名的礼治一直延续到明清。如果你看到电视剧里两父子在皇上面前称呼父亲儿子,那多半是笑话了。正如斯琴高娃老师在《康熙王朝》中自称孝庄。孝庄是谥号,是死后才封的名号,自称,有点穿越了。
历史要知,更要深耕,欢迎留言一叙高见!关注我,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