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脑细胞阵亡的一场读书(拆书)
前一篇关于“跑题”的简书文章《“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并非人人适用》发表后,很多伙伴们来问:读书没有逻辑,怎么破!求治疗方法!
有一首歌.png本周,入手了一本中信出版社的新作《出奇制胜:在快速变化的世界如何加速成功》。
《出奇制胜》.jpg发现有个章节很有意思,正好可以用“逻辑”来和大家拆解。
所以,上周六,在上海喜乐分舵的现场拆书中,脑洞大开,带大家体验了不一样的拆书,不一样的读书方法,嘿嘿。
前方高能,请准备好你的
脑!细!胞!
小试牛刀
请大家R阅读下面的片段:
拆页.JPG
接下来,I,再请大家用自己的话重述这个片段的知识点。
在我们的喜乐现场拆书中,大部分的学习者都对这段话作出了中心内容相同的重述,大约如下:
I·重述原文知识
这个片段告诉我们,专家们能舍弃一部分自尊心,更看重消极反馈,而不是积极反馈。因为消极反馈更具有可操作性,能帮助自身能力提升与改进。
而新手,因为不够自信,可能会把反馈当做对自己的贬低。所以,消极反馈会让他们倍感压力,甚至精神崩溃。他们可能需要的是积极反馈。
两者的差别在于:更加关注自己还是更加关注工作任务。
GOOD!基本符合原文的内容!
然而,大家发现了吗?
在上面拆页图片中,原文可是共有五个片段中组成呀。而现场大部分学习者,不约而同地只重述了后三段的内容,默默地忽视了前两段内容。
为什么会这样呢?
前方高能
为了方便大家更清晰地阅读,上图拆页中的文字如下:
后三段的内容:
差别在于反馈会在多大程度上让一个人更加关注自己还是更加关注工作任务。
研究表明,在某个领域堪称大师的那些人,也就是所谓专家,反而普遍推崇消极反馈而不是积极反馈。消极反馈能够刺激人们进行最大限度的改进,这是因为批评通常比赞美更具可操作性。在提高你的保龄球球技方面,“你做得很好”可不像“你的手腕翻过头了”那么有用。
重要的是,专家往往能舍掉一部分自尊心,不会把对事不对人的合理反馈当作是对个人的一种贬低。而且,他们也有足够的信心,能够从不正确的反馈中提取有帮助的内容。而新手则会把自己弄得无所适从,搞到精神崩溃。他们需要鼓励,害怕失败。
前两段的内容:
自20世纪初以来,心理学家们—直为反馈干预——也就是批评——对行为和绩效的影响效果争论不休。各种研究表明,这种干预改善了学习效果,但也有另一些人“证明”反馈对表现会产生负面影响。多年来,学术界激烈辩论积极反馈(“你做得很好!”)是否比消极反馈(“你这样做不对!”)更有帮助,争论那种直截了当的训练新兵式的反馈是否比善意的、委婉的反馈更有帮助。研究成果五花八门,莫衷一是。所有方法都是时灵时不灵。
于是在1996年,研究人员亚伯拉罕·N·克卢格和安杰洛·德尼西对近百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情:从累计结果来看,大多数反馈干预对提升绩效确实没有实际帮助,很多反馈使事情变得更糟;不过,一些反馈对提升绩效确实非常有帮助,而且那也并不是医生对病人那种关怀备至的态度。
——摘自《出奇制胜》
还记得刚才的问题吗?——五个段落中,为何大家会自动地默默地忽视了前两个段落呢?
表现上看,可能的原因是——这两个段落,讲的是背景知识(理论研究情况)。后三个自然段是结论,所以,大家只阐述了后三段的内容。
于是,我请大家只看上面这个两个自然段,专门I重述这两个片段的内容。一轮发言之后,大家发现:相互表达的内容好像是一件事,但也好像不是一件事。具体有何不同呢?大家又说不出来,只是感觉到有“异样感”。
为此,我来问几个问题,帮助大家梳理。脑细胞请上线咯~
问题:
1、在原文中,“反馈”是指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来解释。
2、在原文中,“反馈干预”是指什么?
3、“反馈”和“反馈干预”是同一个意思吗?还是不同的意思?
问到这里时,现场开始出现重大分歧,讨论非常热烈。
几派意见如下(看官,你支持哪一派呢?):
A派意见:
反馈,包括积极反馈和消极反馈等。
反馈干预=批评
反馈≠反馈干预
B派意见:
这里的“批评”应该是翻译错误,正确的应该是“评论”。
即,反馈=评论,反馈干预=评论,反馈=反馈干预。
(所以,我们要看原版书,balabala……)
C派意见:……
如果是翻译错误的话,那么,会产生无数种的可能性。
所以,为了提高效率,我们假定一个前提条件:翻译是正确的。即,请基于中文版来阅读,而不要考虑原文。
在一片争论声中,我继续问:
问题:
4、在原文中,反馈包括了哪几种分类呢?
5、上面第1段“自20世纪初以来……”和第2段“于是在1996年……”,这两段的关系是什么?比如因果关系(第1段是因,第2段是果),比如递进关系,比如……
好,到这里时,全场已经是热闹成一锅粥。一方面,学习者们不断地和其他伙伴热烈讨论。同时,又在不断地梳理和完善自己的逻辑,自己和自己讨论。
这时我又问:谁可以重述原文这两个片段的知识点呢?
——伙伴们都开始摇头,表示脑细胞已阵亡,hoho。
PS:看官们,也请来尝试回答上面的问题哦~
回答这些问题的同时,就是在理解和重述原文中的知识呢~
参考答案
我画了一张图(注意: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仅参考答案):
“反馈”.JPG(其实现场,这个图我是用A4纸的反面,随手画的,很粗糙……)
通过这样的梳理,现场的伙伴们发出了这样的感受:
伙伴A:原来,以前我只是“我以为地”我看懂了。而现在,才是真正地看懂了。
伙伴B:我是机关的文员。以前机关考试时,老师讲的“但是”等语法,我回头要找出来,再仔细看看,对阅读很有帮助。
伙伴C:画张图,可视化,更清晰了。
……
【结束语】
通过这个小片段,我带给大家的几点读书建议:
1、多读经典书。
如果再进一步仔细区分原文中的用语的话,个别地方确实有可能是不准确的。这可能是翻译的原因,也可能是原著的原因。
但是,总体而来,这本书体现了较高的翻译水平和表达准确性。
因此,在选书的时候,尤其在大家刚开始读书,还不能准确识别的时候,一定要读经典书籍。对于市面上畅销的短期内成为IP的网红们写的书,看看他们的故事,多学习他们的精神和背后的东西,而非学习这些书中的内容。
2、不动笔墨不读书。
现代科技发达,有思维导图等很多方法帮助阅读。
可最传统、也是最有效的一个方法,莫过于准备一支笔,一张纸(或一个本子)。
原文中,出现的关键词,用笔标出来。
遇到需要逻辑思维来整理的,则在纸上写写画画。
读书的乐趣,悠然而生。
3、标记关键词。
前面提到了,读书遇到关键词时,可以用笔标记起来。
这些关键词可能是中心词,也可能是生僻词(新词)。
通常,作者会在书中对这些关键词进行解释和说明。
在我们理解了这些关键词,包括它的背景理念、适用条件、分类、如何使用……以后,几乎就理解了原书的大部分内容。
再用逻辑,将这些关键词串起来起来之后,你也可以向别人做一版你的“罗辑思维”咯,快来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