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11(完结)
2023-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石三月古
“龙lónɡ”,中国人心目中最为神圣的动物神,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文化”,乃是汉字文化中最为久远、延续时间最长、最具有神秘色彩的文化现象之一。
“龙”,专家学者们从出土文物和文字形象考证,认为“龙”字的原形,或者是曾经生活在今日内蒙古、东北境内草甸上的蟒蛇;或者是至今仍然生存在长江里的扬子鳄。前一种说法有甲骨文字形,以及距今四千年前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为证,后一种解释则有商代青铜器上爬行龙纹的支持。
商代司母辛觥盖上的爬行龙纹
典型的甲骨文“ ,上部乃蟒蛇的舌信,中间乃蛇的大口,口内毒牙清晰可辨,弯曲而下的则是蛇身。然而,中国人从心底不愿如此现实,龙属于自然的解释,被视为没有什么意思,龙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人想像力中的一部分。
金文中的“龙”,同样表现为两种图形,前一种是青铜器铭文上的图形文字,出现了向艺术化、图案化发展的趋向,这种“龙”字更多得依从美学规律。另一种是白描线条化的“龙”,这种“龙”,口型大张,身体蜷曲,头上的“舌信”演变为“辛”字形。
无可置疑的是,殷商时期的“龙”字,源自对蟒蛇的饲养。透过图腾文化,这一时期的“龙”,表现出的是一种枷锁下的暴怒,更多地体现了龙的现实主义色彩,贪吃而被称之为“饕餮”。其中的意象凝聚了更多部族和酋邦战争的残暴。从另一个角度证明,这一时期,正是靠天吃饭型农业生产方式的快速发展阶段,也是华夏民族由血缘部族方国向地缘制大国的统一式迈进。
“龙”字从大篆向小篆的发展,体现了雄浑的气势与谐调的美感。这种“龙”字的右半部分躯体变得更长,甚至需要用弯折来表现;左半部的形态也更显怪异,力求字形对称而显出一种稳重感。多了一些贵族气,少了平民性,渐渐演变为秦汉帝国皇权、帝王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