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道》读书笔记(一)关于觉察

2023-03-03  本文已影响0人  心理咨询师卜彬

只有不懂得问题含义的人才会发出这样的疑问:“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应做点儿什么?”如果一个问题能够被解决,弄懂它和解决它就是同一回事。在另一方面,为一个你没弄懂的问题而忙碌,就像是想通过用手把黑暗推到一边来驱逐黑暗一样无效。而实际上只要光线一进入,黑暗便会立即消失。

问题尚未被弄清楚时,我们暂时不需要行动。我们需要更多的“光”。

“光”在这里意味着觉察(awareness)——觉察到生活,在经验发生的当下时刻察觉到它而不对它产生任何判断或想法。换句话说,你必须得实事求是地看待和感受你正在经验的事物,而不是以它被命名的方式来看待和感觉它。

任何可以被描述的东西都是一种观念。觉察是以一种摆脱了观念和判断的方式来看待现实。试图去描述真实且确切无疑的事物,就像给一朵红玫瑰涂上红颜料。

真相是通过驱除挡住了它的光的事物来揭示的,就像雕塑艺术创作一样,靠的不是营建,而是削减。

想在一个无常的世界里发现安全感和内心安宁所引发的问题,必须搞清楚我们所说的这种安全感主要是精神上的和心理上的。对于维生物资,我们想要的比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多得多。

想要在一个本性是瞬息万变和流动性的世界里拥有完全的安全感的愿望就是自相矛盾的。但是这一矛盾是深层次的,比对安全感的渴望和充满变动的现实之间的冲突更深一点。

假如我想要感到安全——也就是说,想要不受到不断变动的生活的影响——我就是在希冀着与生活分离。然而正是这种分离之感使我感到不安全、没有保障。想要感到安全,意味着从生活中隔离出“我”并巩固“我”,但正是因为感到成了一个孤立的“我”,才使我们觉得孤独和恐惧。换句话说,我能得到的安全感越多,我想要的也就越多。

更加直白的表述是:对安全感的渴求和对不安全的感受是同一回事。屏住呼吸就是失去呼吸。

对安全感的渴求本身就是一种痛苦和一个矛盾,我们越去追求它,整个过程就会变得越发痛苦。你想摆脱痛苦,但你越是挣扎着想要逃避,其实也就越给自己的痛苦火上浇油。所以,说我们不应当想要感到安全是完全没用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安全性或安全感。想要弄明白,你必须成为它而不是仅仅面对它。

了解安全感并不存在,远不止于接受所有事物都处于变化中的理论,也不止于观察到人生的短暂性。安全感的观念是建立在这样一种感觉上:我们内部的某种东西是永恒的,它能够挨过人生的所有岁月和变化。我们挣扎着想要设法保证这个持久的核心,这个我们的存在的中心和灵魂——它被我们称为“我”——的恒在、持续及安全性。直到我们认识到这个“我”并不存在,我们才能真的明白,安全感是不存在的。

了解来自于觉察。

“我们应该察看哪些经验、知觉和感受?”

“你又能察看哪些?”

答案是,你必须看向那些你现在所拥有的。

如果一种感觉不是正在发生,你便不会觉察到它。你所知道的、你实际上所觉察到的,都只是这一时刻正在发生着的,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东西存在。当你处于某个体验中时,你只觉察到了那唯一的经验。

觉察意味着感知到想法、感受、知觉、欲望,以及所有其他形式的经验。

身体无论如何也不能跟它的想法和知觉分开。比如说,当你对触摸有感觉的时候,那个触感就是你身体的一部分。当那种知觉在持续时,你无法把身体从其中挪走,就像你没办法从头痛中走开或离开你自己的双脚一样。只要一种感受是当下时刻的,它就是你的身体,也是你自己。你可以把身体从一把不舒服的椅子里挪开,可是你不能将它从对椅子的知觉中挪走。

你没办法拿这个当下体验去跟过去的经验做比较。你只能拿它去跟对过去的回忆做比较,而对过去的回忆是当下体验的一部分。

除了当前的感受之外,不存在任何感觉,而且无论当下的感觉是什么,它就是“我”。

人生不存在永恒或安全感,而且没有一个可以被保护起来的“我”。

人类的生活如此令人恼怒和充满挫败感,真正的原因不是死亡、痛苦、恐惧或饥饿的存在。事情的愚蠢之处在于,当这些发生——成为当下——的时候,我们转圈、忙乱、翻腾、躁动,努力地想要将“我”置于经验之外。理智、完整性和一体性都存在于这个认识中:我们不是分裂的,人跟他的当下经验是一体的,我们不可能找得到一个独立的“我”或一颗单独的心。

假如我们不了解恐惧、痛苦、悲伤和厌倦,它们必然会继续成为问题。但是了解,要求有一颗单一且完整、未分裂的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