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随时光老去的记忆旅行·在路上青春年华

陈昌龙|楚王山下忆汴水

2018-04-05  本文已影响980人  拙笔绘流年
楚王山

                楚王山下忆汴水

                            □   陈昌龙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白居易  《长相思 • 汴水流》

        这首《汴水流》,我在学生时代就曾背诵。水之蜿蜒,情之缠绵,相思之痛,离别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确属言简意丰、词浅味深之佳作。

        可是,我没有想到,我现在生活的地方,我的脚下,就是诗句中那七百年前还烟波浩瀚、滚滚东逝的汴水。

        大彭镇,是值得称道引以为荣的地方。用“楚王山下,彭祖故里”来形容恰如其分。小镇南边的楚王山上,是西汉第一代楚王刘交之王陵;镇西有一个村庄,叫“大彭集”,系远古大彭氏国始祖彭祖受封之地,至今仍保存有彭祖庙、彭祖祠、彭祖井、彭祖墓等历史遗迹。徐州古称彭城,即源于此。

        倚窗南望,楚王陵的封土堆成的小山丘,长成了郁郁葱葱的树林。我曾经好奇:王陵选址,一般在山之南坡,朝阳坡即所谓风水宝地,这座王陵何以选址山阴呢?后来,我找到了答案:楚王山北才是古时候的风水宝地,原来,山北脚下是一条蜿蜒东逝的大河,谓之获水。

        获水,竟然就是汴水。“汴水,晋隋以前指始于河南荥阳汴渠,东循狼汤渠,获水,流至今徐州时注入泗水的水运干道”。  获水,是汴水经开封东流后,商丘至徐州这一水域的称谓。

汴泗交汇古徐州

        楚王山北,大彭脚下,竟是汴水故道。

        悠悠流年,沧海桑田。我掀开历史尘封的面纱,去追忆千古汴水的跌宕变迁。

        北宋时期,开封能成为 “八方辐辏,四面云集”的大都市,就是因为有了这条烟波浩瀚的汴河。它联系黄河与长江,把各地的粮食物资源源不断的运进开封。

        元代有“一苏、二杭、三汴梁”的谚语。汴水之上,舟船如织,两岸土地肥沃,物产丰饶,城镇林立。每到秋天,汴水猛涨,碧波千顷,宛如银链。“霜落秋声起汴河,西风袅袅白频波。” 阵阵秋风,芦花似雪,波涌浪卷,水声清越。这大概就是“汴水秋声”的由来吧。

        徐州是古城,自然有其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城市选址,因天才,就地利,或在山脚下,或在江河边。近水建城,便于生产生活,便于军事防御,便于水运交通。彭城,位于汴水和泗水交汇之处,是西通中原、南达吴越的必经之地。后人论及彭城,多用“汴泗交流”、“ 左右清汴”来形容。汴水由西向东,泗水由北向南,汴泗交汇于徐州城下,四周群山环抱,有大小山头七十二座,绵延山脉,自然围合,构成了安定祥和的人居环境,也确定了徐州古城的最佳选址。因此,早在夏商时期大彭氏国就定都彭城。

        从风水学的角度讲,彭城,是风水宝地。风水学认为,城池应建在周环丘峦的河川汇合之地,方可使“生气”围聚充溢,然后沿山脉流行形成“龙脉”,城池的位置常被称为 “龙穴”,是最适合于居住的福地。城池左右,有如臂翼的山峦,即左青龙,右白虎。徐州,就具有严整的山水格局:徐州城为“龙穴”,云龙山为靠山,九里山为“龙脉”,杨山、同孝山(今楚王山)东西对峙,分别为“青龙”“白虎”,左右辅弼。峰峦绵延,山水环抱,暗含了极具特色的风水理念。

山水徐州

      徐州称“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和发迹之地,对这块卧龙宝地,汉代统治者异常重视,刘邦称帝的翌年(前201年),即封其弟刘交为楚王,谥号楚元王,传十二代。

        汉代人视死如生。“汉天子即位后一年而为陵,以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以充陵。”  汉朝有制:封王死,葬封地。汉代各诸侯王也于分封次年营建陵墓。在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徐州的周边山丘之上,共有十八座王陵墓葬,合称“徐州汉代十八陵”。

        徐州,这座汉代楚王的王都,因山水灵异,备受王族青睐。为寻找山水相依的风水宝地,历代楚王选择汴水泗水沿线的山丘为陵寝。第一代楚元王刘交,选陵址于今大彭镇境内,南依楚王山,北临汴水,凿石取土,依山为陵。

      《后汉书·郡国志》载:“彭城西二十里有山,山阴有楚元王墓”。

        郦道元《水经注》记载:“获水(汴水之徐州至商丘段)又东经同孝山(即今楚王山)北,山阴有楚元王冢,上方下圆,垒石为之,高十余丈,广百步许,经十余坟,悉结石也”。

        刘交选陵于城西同孝山,考证缘由,大致有三:一是风水俱佳,青山傍绿水,绿水绕青山,汴泗交流,交通便利,百业兴盛,天时、地利、人和齐备;二是方位正合,楚王陵与当年的楚王宫相距不远,且在正对东西方位的一条直线上;三是方便追思,彭城往西,是前往都城长安的必经之路,后人路过此地,抬眼即望,自然会缅怀追思。可见王陵选址,相当考究。

        漕运盛极一时的汴水,是唐宋时期的一条“黄金水道”。唐高宗把洛阳改为东都后,汴水漕运大大增加,到天宝元年,运到京都的漕粮多达400万石,极一时之盛。

        北宋定都开封,汴水成为最重要的水运动脉。汴水,不仅给当时的汴京带来空前繁荣,保证了京师数十万军民的衣食,也使汴水沿岸一些县邑迅速发展起来。日本僧人成寻1072年沿着汴水旅行,看到泗州街道人流如涌,“买卖宝物食物,如杭州市”。可见汴水对经济的繁荣,功莫大焉。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多少如烟往事,都将湮没于历史尘沙中。

        北宋灭亡,战乱不断,加之黄河夺汴入淮,泥沙俱下,造成河道淤塞。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高宗为防金兵以舟船运兵进逼,下诏毁坏汴渠水道。从此,汴渠渐趋断流,水运遂告阻绝,河道淤积废弃。

        汴水已断流,繁华不再有。千古一河,最终销没于滚滚历史红尘之中。空留下,后人的无穷叹息。

        而今,汴河的故址遗迹,已成为繁华的城市,一条条街道,一栋栋楼房,代替了昔日的舟船。从开封经商丘去徐州的公路(310国道),高出两边田亩数尺,依稀可见,它的路基就是当年汴水的河堤。

        楚王山下,有一叫“闸口”的村庄,而今已无“闸”可寻,这个古地名,是对数百年前汴水开闸放水的最好纪念吧。山之东还流淌着一条叫“闸河”的清渠,向北注入故黄河,即《水经注·获水》所载“静静沟之残存”也。闸河岸边,有一冯庄,庄之北,有一叫“高头”(原指防洪堤坝)的地方,高大河堤早已夷为平地,而今是平整的庄稼地,叫 “高头”的地名却一代代沿袭着传了下来。

        如今,楚王陵硕大的封土堆经过两千年的水土流失,没有了当年的气势,墓周砌筑的巨石,也被村民拉去铺路建桥,坟堆上长满了荒草和荆条。

孤寂楚王陵

        新绿枝头,又一春度。我爬上楚王山,凭栏远眺那汴水故道。追忆汴水激荡,碧波千倾的绝世容颜;惊讶繁华三千,转瞬间沧海桑田;喟叹绿水无情,空留下孤寂楚王山无尽的思念……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无情汴水已断流,只载一船离恨向徐州。“思悠悠,恨悠悠”,到哪里去寻繁华千古的汴水洪流呢?

楚王墓外景 楚王山下遗清流 王墓纪念碑 楚王山下有学校 一城青山半城湖 南秀北雄古徐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